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社會創(chuàng)新
   第08版:特別報道
   第09版:特別報道
   第10版:三棱鏡
   第11版:專題
   第12版:專題
   第13版:專題
   第14版:國際 案例
   第15版:國際 觀點
   第16版:公益第一訪談
北京市海淀區(qū)首家共建居家養(yǎng)老服務中心啟動
一個網絡失獨家庭群的助人與自助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社會創(chuàng)新

第08版
特別報道

第09版
特別報道

第10版
三棱鏡

第11版
專題

第12版
專題

第13版
專題

第14版
國際 案例

第15版
國際 觀點

第16版
公益第一訪談

新聞內容
2013年05月14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一個網絡失獨家庭群的助人與自助

    圖為5月12日,石家莊新華區(qū)百名社區(qū)志愿者陪伴66名年齡50歲以上失獨父母過母親節(jié)

    ■ 本報記者 王會賢

    2013年初,北京市南三環(huán),李書文夫婦在散步時被貨車撞翻的限高桿砸傷,兩人都被送往醫(yī)院。肇事司機一時無法籌齊治療費用,而這對夫婦來自失獨家庭,兩人都是下崗職工,也無力支付。危困之時,北京的三十余位失獨父母來到醫(yī)院,將他們本就微薄的生活費用捐獻出來,并爭取到了瑞普華老年救助基金會的一萬元救助款。

    這些失獨父母來自于一個自發(fā)組成的小群體,一個幾十人的QQ群。最初他們只是在網上交流,素未謀面,后來在外界幫助下開始逐漸走出來,相互安慰,在活動或日常的互相幫助中給予對方鼓勵。

    據中國婦女發(fā)展基金會的調查了解,失獨家庭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像這樣的失獨父母互助群體很多,在各地以不同形式在活動,有的活動比較積極開放,有的則只限于網上聊天中的互相安慰。

    網絡上的失獨群體

    失獨家庭所面臨的,不僅僅是養(yǎng)老的困境,往往被忽視的,是他們精神上的失落和苦痛。因為無法面對周圍的壓力和滿懷憐憫的眼光,很多失去孩子的父母會離開原來的家,沒有條件的就在外租房?!拔以谕膺吜骼肆税四?,對外人會說孩子出國了,不在身邊。不敢跟外人訴苦,怕被當成祥林嫂。只有跟與自己有相同遭遇的人在一起時,才會放下戒備心?!币晃皇И毮赣H這樣說。另一位失獨母親張大姐,原是下鄉(xiāng)插隊的老三屆,返城后住在娘家的房子里,經濟條件并不好,因為兒子的白血病花費很多,許多親戚怕受拖累而少有來往。兒子去世后,“家真的沒法回去了”。她搬離了原來的家,在通州租了一所小房子,靠每月一千多元的退休金度日。

    群里的另外一個家庭,當年夫妻支援三線建設,后來回城,兒子已經去世,兒媳留在了當地,二老撫養(yǎng)著小孫女,但小孫女和奶奶一直沒有從陰影中走出來,孩子的生活并不快樂。另一方面,孫女的教育對老人是很大的壓力,物質和精神上都有困難。

    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每個失獨家庭面臨著種種不同的問題,在經歷了社會和家庭的各種變動后,每位失獨父母的故事都是一本翻不透的書,他們的肩上仿佛背負著一座大山。然而由于社會的傳統(tǒng)觀念等原因,失獨家庭的父母很少走出來與外界正常交流,網絡是他們?yōu)閿挡欢嗟臏贤ㄇ乐弧?/p>

    在婦基會與瑞普華共同開展的失獨母親關愛項目中,成立了社區(qū)服務中心,對失獨家庭的抱團取暖加以引導,讓他們逐步走出原來的陰影。目前已開展活動的五里店和光里小區(qū)站點,成為這個失獨家庭群體活動的組織者,也是他們常常想去坐著聊天的地方。

    站點的負責人李淑芳說,只有用網絡的方式,他們才可以不需要真實姓名和身份,可以放松、傾訴甚或發(fā)泄,在群里抱團取暖。從他們給自己取的網名中也能看出都有很明顯的自我安慰特點。但在這種抱團取暖中,大家的負面情緒也很容易互相傳染,更有可能為了勸慰別人而不斷揭開自己的舊傷疤,反而加深傷害。與網絡溝通相比,現實中的溝通會更正面和人性化。

    用愛引導愛

    服務站的工作人員最初通過與計生委溝通等各種方式對這個群體進行了解,并在慢慢地接觸和活動中取得了他們的信任。在之前調查走訪時有些了解,也有一些走出來的父母主動聯系到服務站。

    “我們的年齡差距不大,可以聊天,接近他們,首先用一種無私的親情打動他們,然后讓他們慢慢接受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就可以了解他們的訴求?!崩钍绶己土硪晃还ぷ魅藛T年齡都與這個群體相仿,其他年齡稍小的工作人員也有豐富的與老人溝通的經驗。與失獨家庭的溝通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也只有循循善誘地引導,才能走進他們傷痕累累的內心。

    在溝通中,服務站的工作人員也了解到這個群體中的一些特殊情況。有位失獨父親曾吐露,其實可以離婚后再娶,然后生兒育女,這在傳統(tǒng)觀念上可能也不是不能接受的,“但我要對老伴兒負責?!边@個群體中人的感情很復雜,也需要外界良性的引導。

    從孤兒院或福利院領養(yǎng)一個孩子,重新有一個感情寄托,也是很多失獨父母有過的想法,但這對他們來說并非很現實。現在孩子高額的養(yǎng)育成本,是大多數已退休或接近退休年齡的失獨父母難以承受的,有愛心而能力不足?!霸诠聝涸河袊夜苤绻覀冾I養(yǎng)了,沒有撫養(yǎng)好,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币晃皇И毟赣H這樣說。

    “感受愛,回歸生活,然后奉獻愛”是服務站的思路。服務站地處豐臺,還不能覆蓋更大的范圍,工作日時,有的失獨父母會三三兩兩約了過來,或周末過來,也偶爾自己組織些小活動。4月20日,服務站組織出游,三十多個家庭參加。在集體出行中輕松自然的環(huán)境下,大家更容易放松和交流。而當天路上突然得知的地震災情,也讓各位父母紛紛主動捐款,大家在路上即募集了三千多元善款。

    自助助人

    通過逐漸的溝通了解,這個群體的很多失獨家庭結成了朋友,服務站也鼓勵他們搭幫養(yǎng)老,并提供一定的幫助??梢詢蓚€家庭請一個保姆,或者稍年輕一點的照顧更加年長的。單身的失獨父母還有可能再找到自己的另一半。

    在婦基會和瑞普華的失獨母親關愛項目中,機構的支持對于這個群體的引導起到了很大推動作用。以外界的力量促使失獨家庭走出來,重回社會。在現實中,失獨家庭群體南北方表現有些不同,北方的失獨家庭更多的溝通是在網絡上,南方則更積極開放一點。其中,武漢連心家園是失獨家庭自助互助的典型代表。

    連心家園的創(chuàng)辦人李銘蘭自己就是一位失獨母親,同時也是一位女性創(chuàng)業(yè)者。在失去兒子后,她更加關注失獨家庭,希望為這些同命相連的朋友傳遞自己的關心和幫助。2007年,李銘蘭牽頭在武漢市成立了以失獨家庭為目標群體的“武漢連心家園”,并且展開了一系列的公益活動,為失去孩子的家庭主動提供精神救援,幫助他們渡過人生中最痛苦的時期,同時開展各項互助或服務他人的公益活動,讓這些失去孩子的父母走出陰影,重新面對生活。

    根據最新人口普查數據和衛(wèi)生部發(fā)布的《2010中國衛(wèi)生統(tǒng)計年鑒》,每年的獨生子女死亡人數至少有7.6萬人,由此帶來的是每年7.6萬個家庭、目前總數為1000萬個以上家庭成為失獨家庭。面對龐大的失獨家庭群體,國家的政策可以提供的是基本保證,而對于這個特殊群體中存在的細膩、多樣的物質精神需求,則更需要社會組織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