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編者按:自2004年以來,我國非公募基金會發(fā)展迅猛。截至2012年11月20日,中國非公募基金會數(shù)量達到1591家,但籌資問題就成了制約非公募基金會發(fā)展的“硬道理”。就此,《公益時報》匯集了一組國外非公募性質的基金會、公益組織與民間團體在募款上的經(jīng)典案例,希望能為國內公益行業(yè)從業(yè)者有所借鑒。 案例 日本大地震后的社交媒體募款運用 2011年,在日本遭受地震和海嘯的雙重打擊之際,國際各方迅速組織力量搜救幸存者,并在災后第一時間為震后恢復工作募集資金。這次災難也見證了國際大型組織如何運用時下的社交媒體動員網(wǎng)民募捐,事實證明,善用社交媒體,對災后消息的迅速傳播和網(wǎng)民的及時回應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挑戰(zhàn) 首次在特大型災害后通過新興的社交媒體獲得盡可能多的支持與募款。 手段: 在災后,所有手段都圍繞關鍵詞“方便”和“簡單”展開——讓任何人通過幾次鼠標點擊或者一條簡短的短信就能得知災情并迅速實現(xiàn)捐款,減少傳統(tǒng)手段繁瑣的過程。 1.短信捐款 早在這次地震前,美國紅十字會就發(fā)起過為太平洋地震地區(qū)捐款的短信活動。2010年,這一漸變的短信活動為海地震后的救援工作募集了超過2000萬美元善款。 而通過美國紅十字會向日本地震救援項目捐款,任何人只需向90999這一統(tǒng)一號碼發(fā)送REDCROSS(紅十字)這一單詞即可。每條這樣的短信發(fā)出后,手機運營商便會直接從手機賬戶中向美國紅十字會轉出10美元。2011年3月14日,在日本地震后的僅僅3天,這項服務便募集了110萬美元的援助款項。 2.Facebook捐款 美國紅十字會還利用了社交媒體Facebook來籌集資金。鑒于Facebook在近些年的火熱程度,美國紅十字會利用這一新興工具發(fā)起了“幫助日本地震與海嘯難民”的活動,最初計劃籌得25萬美元。任何人在登錄Facebook后,在任何一個頁面都能看到這一計劃,并向計劃捐獻10至500美元不等的善款。 計劃進展之順利,使得這一計劃在發(fā)布不久后即把目標重新定為30萬美元。這一計劃獲得的捐款迅速打破了美國紅十字會有史以來通過Facebook獲得籌款金額的最高紀錄,并且還因此招攬了不少新加入的會員。 3.購買虛擬商品 Zynga是CityVille、FrontierVille和FarmVille這三款“開心農場”式網(wǎng)頁游戲的開發(fā)商,這一公司則通過另一家組織——兒童救助會成立的日本地震與海嘯緊急基金合作。它們的策略是讓人們通過這些游戲購買虛擬商品來實現(xiàn)捐款。 例如,在CityVille中購買虛擬紅薯、在FarmVille中購買虛擬蘿卜和在FrontierVille中購買虛擬神戶牛肉后,這些貨款將會100%流向兒童救助會。 地震后的一個月內,這家游戲開發(fā)商即迅速地籌得了220萬美元,超過其原本的200萬美元的目標。 4.通過Twitter Twitter是一種能夠迅速將災區(qū)各地信息以及相關鏈接大面積傳播的強大微博工具。 利用#符號,人們可以迅速在Twitter上面搜索各類信息,現(xiàn)摘抄部分日本地震期間可以用來搜索的短微博: 地震總體信息:#Jishin 救援與其他援助申請:#J_j_helpme 撤離信息:#Hinan 個人安全情況確認:#Anpi 醫(yī)療信息:#311care 5.通過蘋果iTunes工具 蘋果公司在iTunes工具上創(chuàng)建了一個簡單的募捐頁面,讓任何人通過幾次點擊就可以從信用卡中向美國紅十字會轉出5至200美元不等的善款,并且100%的資金都將轉至紅十字會的賬戶。 結果: 2011年3月14日,在地震的僅僅三天后,美國紅十字會即通過上述多種方式為日本災后救援籌集了近800萬美元。這些募款的方式迅速被各大組織采用,并且一直持續(xù)了數(shù)月,為日本災后救援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金來源。(高文興/編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