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人物
   第07版:封面報道
   第08版:封面報道
   第09版:封面報道
   第10版:社會創(chuàng)新
   第11版:新聞明星
   第12版:視覺
   第13版:社會創(chuàng)新
   第14版:國際 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
地方動態(tài)
募捐平臺網站與募捐者共同承擔責任
廣州:與慈善組織共享救助信息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人物

第07版
封面報道

第08版
封面報道

第09版
封面報道

第10版
社會創(chuàng)新

第11版
新聞明星

第12版
視覺

第13版
社會創(chuàng)新

第14版
國際 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

新聞內容
2015年01月13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廣州:與慈善組織共享救助信息

    1月5日,廣州市召開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促進慈善事業(yè)健康發(fā)展的指導意見》座談會。據廣州市民政局局長莊悅群介紹,廣州市民政部門推出23項舉措促進慈善事業(yè)發(fā)展,涵蓋強化扶貧濟困功能、培育發(fā)展慈善組織、規(guī)范慈善募捐管理、健全慈善生態(tài)體系、創(chuàng)新慈善活動形式、完善慈善監(jiān)督體系六大方面。其中多項措施旨在進一步培育社會組織等民間慈善力量,而包括整合慈善資源信息、完善募捐管理在內的部分措施則與大眾需求直接相關。

    建設重疾慈善救助信息平臺

    莊悅群介紹,在強化扶貧濟困功能方面,廣州市慈善會將在年內牽頭聯合當地從事重疾救助的慈善機構,開發(fā)廣州重疾救助信息平臺及手機應用程序,方便困難群眾尋找資源及市民捐款。而廣州市各區(qū)縣慈善會也將建立急難救助基金,不分地域、戶籍限制救助困難群眾,體現人道主義精神。

    廣州市慈善會秘書長汪中芳表示,重疾慈善救助信息平臺將在集納各種重疾救助信息資源的同時,通過活躍的多媒體及社交平臺,為求助者提供各種支援。根據設想,信息平臺及手機應用程序的開發(fā),除了更便利地為求助者募款外,在信息傳播和資源整合方面將更為便捷。

    救助信息向優(yōu)質慈善組織開放

    莊悅群表示,今后廣州將完善社會救助和慈善資源之間的對接機制。他說:“政府的社會救助信息平臺,包括居民家庭收入核對系統,要逐步向有需要的慈善機構、社會服務機構開放,實現資源共享,實現慈善救助的社會效益最大化。”

    2013年8月,廣州市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中心(以下簡稱市核對中心)正式揭牌運行。該中心是全省首個、全國第二個(第一個在上海)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中心。如今,市民申領任何社會救助,包括:經適房、廉租房、公租房、低保、低收、醫(yī)療救助、教育資助、法律援助等,都須先經該中心“查清身家”,再行向相關部門申請。

    莊悅群透露,廣州將大膽試探,在確保困難群體隱私的情況下,與優(yōu)質社會組織、慈善機構共享困難群眾救助信息。通過這一方式,變被動救助為主動救助,“一方面會有嚴謹的考核評估制度,了解這些社會組織、慈善機構是否適宜去承接政府職能;另一方面將通過技術攻關和法律手段,確保困難群體的隱私得到充分保護”。

    支持與監(jiān)督并重

    在社會組織管理方面,《廣州市福利彩票公益金扶持社會組織發(fā)展資金管理辦法》即將出臺,由廣州市福彩公益金投入資金,對新成立的社會組織進行支持。對依法登記成立滿1年且不超2年的社會組織,重點是為困難群體服務,體現扶弱濟困宗旨的公益慈善類社會組織給予3萬元的扶持資金。

    此外,廣州將加大對重大項目的抽查和社會關注熱點的專項檢查。對募集資金100萬元以上的慈善項目今后將納入廣州市民政局重點監(jiān)督范圍,廣州市慈監(jiān)委也將不定期抽查。對媒體曝光或社會關注的項目,開展行政執(zhí)法,慈監(jiān)委也會予以專項監(jiān)督。

    試行募捐管理二維碼認證

    在社會組織高度關注的募捐管理方面,廣州市已在2012年通過頒布實施《廣州市募捐條例》放開了慈善組織公募權,今年在進一步簡化募捐許可備案手續(xù)的基礎上,廣州市還將試行募捐管理二維碼認證。“對于每個慈善組織的每個募捐項目,設置募捐信息二維碼,打印在募捐許可備案審批證書上,方便各慈善組織印制在募捐宣傳載體上,公眾只要掃一掃,便知曉全部募捐信息?!鼻f悅群說。

    據介紹,廣州市提出的23項舉措還包括全面實施慈善組織等級評估、倡導募用分離、推動區(qū)級慈善會轉型發(fā)展、積極培育網絡和媒體慈善形態(tài)、探索發(fā)展宗教慈善活動、逐步建立慈善信用記錄制度等。

    (王勇/根據公開報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