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封面
   第02版:數(shù)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新聞
   第08版:特別報道
   第09版:特別報道
   第10版:特別報道
   第11版:特別報道
   第12版:特別報道
   第13版:專題
   第14版:專題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tǒng)
“為了媽媽”
貧困地區(qū)乳腺癌防治援助項目即將啟動

版面目錄

第01版
封面

第02版
數(shù)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新聞

第08版
特別報道

第09版
特別報道

第10版
特別報道

第11版
特別報道

第12版
特別報道

第13版
專題

第14版
專題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新聞內容
2016年03月08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為了媽媽”
貧困地區(qū)乳腺癌防治援助項目即將啟動

    貧困患者收到手術救助款

    乳腺檢查專用車駛上了街頭

    演員甘薇在活動現(xiàn)場支持乳腺癌防治援助項目

    ■ 實習記者 張璇

    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乳腺癌的發(fā)病率急速增長,其增速及每年新發(fā)病例已成為全球之冠。在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shù)上,保守估計有120萬乳腺癌患者,而每年的新增患病人數(shù)在30萬人以上。乳腺癌已成為女性癌癥發(fā)病之首。

    這一嚴重威脅女性身心健康的疾病,在國內呈現(xiàn)出明顯的“貧富不均”。據資料顯示,乳腺癌在城市和農村的年增長率分別為3.6%和6.3%,相較于城市患者20%左右的死亡率,農村患者的死亡率可高達40%。在同乳腺癌斗爭的攻堅戰(zhàn)中,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qū)成為了薄弱的一環(huán)。

    為了克服這一嚴峻的難題,2016年3月14日,由中國社會工作聯(lián)合會聯(lián)合國內數(shù)十位知名醫(yī)學專家和多家公益組織,將共同發(fā)起“為了媽媽”貧困地區(qū)乳腺癌防治援助項目。在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精準扶貧”的精神下,這一項目定位在更需要幫助的農村貧困地區(qū),將援助進一步精細化、規(guī)范化、可持續(xù)化,提高當?shù)厝橄侔┰缭\早治醫(yī)療技術水平,并且通過建立一整套幫扶體系,幫助乳腺癌患者走出疾病的陰霾,重新書寫人生。

    建立乳腺癌防治體系

    “為了媽媽”這一主題冠名,旨在呼吁社會各界力量關注“媽媽們”的身體健康。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和載體,媽媽是一個家庭的重要支柱,她們的健康維系著家庭和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在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qū),乳腺癌的高患病率已經成為因病致貧甚至家庭破裂的主因之一。

    “一名乳腺癌的患者,從治療到手術結束,需花費2~3萬。手術之后的其他治療,最低花費估計為10~20萬。對于生活在貧困地區(qū)的家庭而言,這個數(shù)字是天方夜譚?!泵貢幟貢L、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乳腺中心外科副教授、醫(yī)學博士王東民對《公益時報》記者說。

    談到開展“為了媽媽”援助項目,王東民回顧了防治乳腺癌專項基金自2008年成立以來一系列成功的經驗,尤其是在四川德陽“白手起家”成立的乳腺癌防治體系。這一體系建立之后取得的一系列成績,成為了“為了媽媽”項目亮眼的注腳。

    在乳腺癌防治體系落地之前,四川德陽地區(qū)的醫(yī)院沒有乳腺癌這一科?!吧踔翛]搞過篩查,都是病人發(fā)現(xiàn)自己病了之后才去醫(yī)院就診的?!蓖鯑|民向《公益時報》記者介紹說。缺乏設備,人員隊伍良莠不齊,發(fā)現(xiàn)早期乳腺癌病例為0,一年只治療七八十位患者,這便是當時德陽乳腺癌防治的狀況,同時也是全國地方縣市防治乳腺癌的縮影。

    強調“早篩查,早治療”,專家團隊在德陽建立了防治網,購置相應設備,并進行人員培訓。短短三年之后,“德陽模式”為1萬名30~70歲的女性提供了早期篩查,并取得了明顯成效。早診乳腺癌病人占了20%以上,晚期患者的比例明顯下降,一年能為300~400名乳腺癌病人提供醫(yī)療服務。

    在王東民看來,作為地級市的德陽還不夠深入?!拔覀円郧胺e累了成功的經驗,但是‘為了媽媽’不一樣。它下到了最基層。”

    王東民向《公益時報》記者介紹說,“為了媽媽”貧困地區(qū)乳腺癌防治援助項目將力爭達到“全國范圍,落實到縣,全面覆蓋”。生活在貧困縣的乳腺癌患者,面臨的不僅僅是經濟的壓力,還有當?shù)卣麄€政府稅收和醫(yī)療資源的“貧困”。

    摒棄了“下鄉(xiāng)送醫(yī)”這種初級模式,王東民給記者描繪了這一項目的全新藍圖:通過招募貧困縣,全面覆蓋貧困地區(qū)的乳腺癌患者,為她們進行免費手術并提供后續(xù)治療補貼,在當?shù)蒯t(yī)院免費提供乳腺癌篩查設備,免費培訓醫(yī)務人員,并且成立地方醫(yī)院與北京“高精尖”專業(yè)團隊的技術指導“熱線”,使它們可以自己走路,建立起獨當一面的乳腺癌防治能力。在這個過程中,“為了媽媽”將不斷尋求同各級政府和各路企業(yè)等機構的多方面合作,尤其是資金支持。

    不著急大范圍鋪開,不發(fā)下一年治療多少人的宏愿,王東民說“為了媽媽”在前期會用有限的資金“深耕”一個貧困地區(qū),著力解決那里的問題,使之建立起自己的“造血”機制,并且喚起社會對乳腺癌的關注。由點帶面,循序漸進向全國范圍推進?!斑@樣做效果會更好,也更有實際意義。”王東民說。

    探索防治“新公益”模式

    “為了媽媽”是中國著名腫瘤研究專家、北京腫瘤醫(yī)院名譽院長、中國社會工作聯(lián)合會防治乳腺癌專項基金名譽理事長徐光煒提議的冠名,他希望這個名字可以“打動人心”:讓公眾更多關注45歲以上女性群體的身體健康。對這個“發(fā)現(xiàn)之后往往是晚期”的隱形殺手,更是要早篩查早治療。

    據了解,大概有4個高危因素會使女性患有乳腺癌:第一,遺傳;第二,晚婚晚育;第三,生活方式不健康,如喝酒,抽煙,不運動等;第四,環(huán)境。在這四個因素中,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為誘發(fā)主因,人數(shù)約占乳腺癌患者的70%。因此,早篩查早治療已成為發(fā)現(xiàn)乳腺癌的有效手段之一。

    作為“為了媽媽”貧困地區(qū)乳腺癌防治援助項目的委員會成員,徐光煒對這個項目融入了更多有關公益意義的思考。

    在徐光煒看來,像乳腺癌篩查這種防治項目是可以“賺錢”的。疾病預防在更大的程度上是個人的事情,不應該作為全國性的福利。“國家今天給這個人群做檢查,明天給那個人群做檢查,希望像福利一樣大家都能享受上,其實這種做法錯了。腫瘤的預防一定要在固定人群里面連續(xù)查三年,死亡率才能下降,查一年又去查其他人,完全是勞民傷財?!币虼耍J為城市和農村的乳腺癌篩查需要建立一個雙軌的系統(tǒng)機制:城市建立示范中心,如會員制的健康俱樂部,民辦收費,可以盈利。盈利的部分資金可以用作公益基金去支援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qū)。

    探索出更適合國內女性篩查乳腺癌的醫(yī)療技術也是提高公益水平的一部分。比如由于中國女性普遍乳腺小,致密,傳統(tǒng)的技術不一定適合國內女性。于是國內的科研人員開發(fā)了一套完全國產的新技術,叫做光閃爍超聲儀,目前試用效果良好。在醫(yī)療器械和技術上多依靠國內的產品,用徐光煒的話說,是“用長線的方法”做公益,既對我們的企業(yè)有利,還能拉動國家經濟。

    中國公益事業(yè)的發(fā)展的確在不斷同國際接軌,并且不斷在操作理念和形式上實現(xiàn)多樣化。在徐光煒眼里,“公益基金是可以拿來進行資本運作的?!彼o這種靠資本“錢生錢”的方式取名為“新公益”。

    “新公益”的模式,在當今社會有更強大的生命力。例如前面提到的高端女性檢查服務,就可以實現(xiàn)盈利,使得資金可以通過更廣泛的途徑用到真正需要的地方。

    新路子走到了“精準扶貧”的要求上。公益項目,包括“為了媽媽”,不應該再是政府和城市同貧困地區(qū)進行的純粹的“砸錢買賣”。而是要給公益事業(yè)造就一個可以自行運轉的機制。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政府也需要調整自己的角色。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政府一直是中國公益項目的主要承擔人。如今政府的職責,則是給予民間力量最大的支持。社會將承擔起中國公益發(fā)展的大旗,形成激勵機制,實現(xiàn)良性運轉。

    即便如此,在徐光煒看來,政府也不可能袖手旁觀。在“為了媽媽”項目啟動之前,他說“政府的支持是最重要的”,這樣就在推廣和籌資過程中會減少很多困難。有政府做后盾的項目,各大企業(yè)自然會趨之若鶩。

    政府、市場、公益組織,三駕馬車正帶動中國公益事業(yè)前行?!盀榱藡寢尅闭诔蔀橐饬x非凡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