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封面
   第02版:益調查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新聞
   第08版:封面報道
   第10版:新聞
   第11版:人物
   第12版:專題
   第13版:專題
   第14版:專題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tǒng)
一家推廣財商教育公益組織的“錢經”

版面目錄

第01版
封面

第02版
益調查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新聞

第08版
封面報道

第10版
新聞

第11版
人物

第12版
專題

第13版
專題

第14版
專題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新聞內容
2016年03月22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一家推廣財商教育公益組織的“錢經”

    2015年底,“神探貝妮”兒童財商教育項目八周年交流活動在上海市平涼路第三小學舉行。

    百特發(fā)布的《2015年小學生壓歲錢調研報告》顯示,2015年上海小學生的壓歲錢平均收入總額為4762.17元。

    ■ 本報記者 張明敏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這句俗語在天天身上體現得近乎完美。

    四川成都一所小學的三年級女生天天(化名),近段時間正在被一種突如其來的“幸?!彼鼑@種猛烈的程度甚至可以用“窒息”來形容。

    課后學校跳蚤市場攤位前,天天的“生意”火爆,手折紙鶴、玻璃瓶上手繪、橡皮泥捏人等銷量最佳,她一度找到校長主動要求把課后的生意“做大做強”。天天的“戰(zhàn)績”得益于上海一家民間組織叩響該校大門后,推送的一門名為“財商”的教育課程。

    目前,天天的高“業(yè)績”也為這家民間組織提供著源源不斷的好“生意”。這使得自我造血循環(huán)能力孱弱的民間組織成功轉變?yōu)樽载撚澋纳鐣髽I(yè),讓民間組織“站”著就把錢掙了。

    商科男的“公益經”

    2005年之前,王勝還是一家新加坡IT企業(yè)的中國區(qū)負責人,對于從事商業(yè)活動來說,王勝早已經習慣追求利益最大化,但2005年成了王勝人生的分水嶺。在家人的鼓勵下,有著多年從商經驗的王勝投入蘇州大學教授朱永新的門下,開啟了從事教育的博士研究征程。王勝慢慢發(fā)現,在這個領域有著一群人,他們講的更多的是奉獻和理想。

    朱永新教授僅將生活費留存,出版費、稿酬等收入全部用于“新教育實驗”科研項目中,這被王勝理解為為理想獻身。而朱永新的魅力也令王勝看到了在商業(yè)利益之外的“另一重門”。

    開始攻讀博士后,受導師委托,王勝也開始擔任21世紀教育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等職,而用商業(yè)模式進行公益成為王勝職業(yè)計劃的新征途。

    2008年,有著數百年歷史的美國花旗銀行在中國設立辦事處,為中國提供金融服務的同時,欲將一本名為《理財有道》——為高中生提供財商教育的書籍作為企業(yè)社會責任在中國境內推廣。

    初來乍到,對于如何實施一個公益項目花旗銀行并沒有太多經驗。多方聯系后,銀行找到了時任21世紀教育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的王勝,希望能“送”書進京滬等學校。

    很快,《理財有道》便進駐北京四中、人大附中、上海中學等學校。令王勝沒有想到的是,這些受益學校的師生大多表示這本財商教育書籍能開拓視野,學以致用。

    市場反應之好,令有著多年商戰(zhàn)經驗的王勝嗅到了公益的機會。為何不將這種項目廣而告之?王勝反復思考著。

    說干就干。2009年,王勝在上海浦東新區(qū)民政局成立了民辦非企業(yè)機構上海百特教育咨詢中心(以下簡稱百特)。用王勝的話來說,這寓意著孩子們在拿到100分的同時也可以培養(yǎng)自己的特長,又與英文Better諧音。

    這也成了國內第一家專注青少年財商及經濟公民教育的非營利組織。

    民非的“商業(yè)模式”

    爭取資助資金、高效節(jié)約利用、保證持續(xù)向好運轉是所有民非機構共同面對的現實難題。如何把自我造血循環(huán)能力孱弱的民間組織成功轉變?yōu)榭梢宰载撚澋纳鐣髽I(yè),越來越多的人厭倦了四處“化緣”,希望能“站”著就把好事兒做了,而不是四處求人。

    將觸角伸向中國境內的花旗銀行在找到了推廣人后,很自然地成了王勝注冊民非機構的資助方,并通過花旗基金會拿出5萬美元“以表誠意”。

    但王勝說,百特從出生就帶有鮮明的“商業(yè)模式”基因,用來應對民非機構的資金短板風險。

    “如果開辦一家商業(yè)化的青少年財商教育機構,錢肯定是不會少掙。但我們更希望把專業(yè)的財商課程‘送’給薄弱學校、農民工子弟學校的學生們,而不是只給那些名校里的高材生,這就是一條公益之路。”王勝表示。

    拿到花旗5萬美元啟動資金后,王勝迅速引進了國際非營利組織國際兒童儲蓄基金會贊助的公益性項目——財商課程Aflatoun(中文名“阿福童”),并在北京、上海、合肥、揚州四地開展,受益學生達5000名。Aflatoun是一部印度電影里的魔法師,他能隨時把錢變出來或者變不見,用他的名字命名財商課程,表達了對青少年理財能力的期盼。

    首個項目的順利推進令資助方很滿意,緊接著第二個項目“神探貝妮”(理財戲劇)也由百特承接下來。

    王勝說,“和其他初創(chuàng)期的公益組織相比,百特最不缺的就是資金,用商業(yè)思維推動公益發(fā)展,百特這一點算是做到了?!?/p>

    “好的公益機會需要用心去發(fā)掘?!蓖鮿傺a充道。

    “普及率”嘗試首次轉型

    任何新生事物的開場都預示著機會,同時也存續(xù)著風險,公益機構也不例外。在推廣中小學孩子們在生活中如何理財的書籍時卻出現了“讓人歡喜讓人憂”的局面。

    按照百特推廣Aflatoun公益項目的實施計劃,有些學校反映不錯,通過對項目地學校的教師進行理財課程培訓,由教師們回校自行決定是否開設這門課程。但兩三年過去,經過百特培訓的教師中只有20%至30%的人回校后會實施教學,這樣的“普及率”令王勝怎么也沒有想到。

    “這個市場肯定存在,通過公益的方式介入也并不奇怪,但這種推廣結果意味著我們必須開始轉型,長期下去肯定會影響到資助方的項目評估?!?/p>

    王勝決定,改變普遍撒網式的教師培訓模式,轉而主攻學校校長和有教育遠見的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門。

    2013年,上海浦東新區(qū)教育局決定通過課題方式試點引入Aflatoun課程,使之成為區(qū)本課程;在上海學前小學,一所外來務工人員子弟學校,校長決定在三四年級學生中全面開課,每周上課,學校定期組織拍賣會、班級銀行、跳蚤市場等活動,以配合課程推進;安徽合肥名校望湖小學自費引入Aflatoun課程,主動支付培訓費用。

    如今的情況較過去大有改觀。王勝說,2009年推廣財商課程時只有約10%的人覺得可以開課;而如今,超過70%的教育者認為財商課程“可以上”,“雖然優(yōu)先等級排在語、數、外、鋼琴之后,但至少排進去了”。

    再次轉型打造“資源平臺”

    對于這樣的成績,王勝覺得只能算是達標,如何能夠讓百特更快地轉型發(fā)展,王勝有著自己的盤算。

    “以前,機構是將公益項目書寫清楚后尋找資助方,按照資助方意愿和項目計劃書安排進行項目實施,相當于機構完全成為執(zhí)行角色。如今機構轉型,我們更多想打造培訓平臺?!蓖鮿僬f。

    2013年初,百特主動向花旗基金會提出戰(zhàn)略轉型。想要達成推動公眾參與、普及金融教育的目標,讓更多孩子受益,就必須改變以往的工作方式。

    百特提出由先前單純執(zhí)行項目機構轉變?yōu)橐患覟槠渌娼M織提供金融教育能力建設的機構,為更多愿意加入的公益組織提供培訓和執(zhí)行手冊,培養(yǎng)開展財經素養(yǎng)教育的能力。

    同時開展更為系統(tǒng)的研究和倡導工作,推動政策改變,讓財經素養(yǎng)教育逐步成為我國地方乃至國家正規(guī)學校教育課程體系的一部分。

    2013年下半年,百特在北京推出獨特的社區(qū)教育項目——阿福童體驗館,一個面向0~15歲社區(qū)兒童的公共服務空間,此舉讓社區(qū)成為百特教育開展經濟公民教育的一個重要場所,成為學校的補充。

    “即便是有資助機構向百特投入更多資源,單憑百特一家機構的努力,其能覆蓋的人群都仍將是滄海一栗,對于偌大的中國財商教育市場來說,百特更應該是建立起公益平臺,讓更多社會組織參與其中,共同推進中國財商公益教育。”王勝談到機構轉型時對《公益時報》記者表示,“公益組織不要墨守陳規(guī),要不斷‘革自己的命’,這樣才能真正壯大?!?/p>

    對話

    上海百特教育咨詢中心創(chuàng)始人王勝

    《公益時報》:從事商業(yè)前景甚好的你,為何涉足公益?

    王勝:2005年投身蘇州大學朱永新教授門下,他將大部分所得回饋給社會,這令我非常佩服。在那里,我這個有著多年商場實戰(zhàn)經驗的人看到了商業(yè)之外的另一重“門”,這就是責任和理想。當時,我正在做著教育類的工作,所以計劃成立民非百特教育咨詢中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公益時報》:怎樣看待用商業(yè)模式從事公益?

    王勝:商業(yè)社會和公益社會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前者是功利性,后者是非營利性,本質上都是希望服務對象知道其所要從事的事情,但公益絕對不是零成本的,那么用商業(yè)思維推動公益發(fā)展無可厚非。

    《公益時報》:公益是否能作為一個就業(yè)渠道存在?

    王勝:可以肯定公益是一個擇業(yè)方向。社會越發(fā)達,每個公民在社會活動中的幸福度就會越來越高??隙〞泻芏嗳嗽敢馊氖律鐣嫘怨ぷ?,這樣自然就會產生公益行業(yè)的崗位。

    美國有三分之一的機構是社會組織,就業(yè)人口也占到了三分之一,這自然是一個選擇的方向。在國外,即便從事公益事業(yè)收入不算太高,但社會認同度、幸福指數很高,所以還是有很多人愿意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