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字
   第03版:數字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新聞
   第08版:封面報道
   第09版:封面報道
   第10版:新聞
   第11版:專題
   第12版:專題
   第13版:專題
   第14版:專題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公益第一訪談
個人求助的監(jiān)管機制淺議
水滴籌、愛心籌、輕松籌:改進審核流程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字

第03版
數字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新聞

第08版
封面報道

第09版
封面報道

第10版
新聞

第11版
專題

第12版
專題

第13版
專題

第14版
專題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公益第一訪談

新聞內容
2018年06月05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水滴籌、愛心籌、輕松籌:改進審核流程

    愛心籌已將“實測”項目籌得的善款原路返還至捐贈人手中

    (上接08版)

    基于“強社交關系”的平臺

    在三家平臺的答復中,不約而同地出現了“強社交關系”、“熟人社交”等名詞,可見它是個人求助平臺運行的關鍵,也是個人求助項目審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那么,“強社交關系”是如何體現在個人求助平臺對項目的審核流程中呢?

    輕松籌公關總監(jiān)梁帥表示,此前輕松籌的審核流程是:“首先,是審核團隊對求助者身份、求助者病情、收款人身份和關系進行審核,這部分審核是在線上完成的;第二步的審核即涉熟人證實、群眾舉報,由于‘大病眾籌’靠的是強社交關系的傳播和支持,所以在這部分中,對于有問題的項目會有舉報的環(huán)節(jié),一旦項目發(fā)生舉報,審核人員會根據舉報內容要求發(fā)起者出示相關證明,同時,也會有志愿者實地走訪、調查?!?/p>

    對于“強社交關系”的關鍵性,北京愛心籌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馬緒超也再次強調說:“因為我們傳播基礎是熟人,患者只要通過社交網絡去傳播的話(如果有虛假情況),它一定會觸發(fā)我們的投訴環(huán)節(jié)。項目存在投訴舉報,或者醫(yī)療資料存在明顯疑點,或是與用戶初步溝通時了解到的情況與用戶發(fā)起項目時的描述差異太大等情況,我們會與醫(yī)院溝通聯系,核實具體信息?!?/p>

    馬緒超還向《公益時報》記者提供了最近愛心籌平臺利用審核流程下線的一起不真實籌款項目——5月28日,名為“王安琪”的受助者在愛心籌上發(fā)起的項目接到了三次舉報,均表示其資料作假。經過愛心籌工作人員致電和去醫(yī)院現場確認,證明受助者病情虛假,愛心籌于當日凍結了該項目,并于次日進行退款。

    改進審核流程

    對于此次“實測”暴露出來的漏洞,三家平臺均表示將針對問題改進籌款項目審核流程。

    “不管怎樣,盡管‘實測’在實際籌款項目中發(fā)生的概率非常小,但是這仍是一個真實的情況,對于這樣的情況我們不能存在僥幸心理,及時做了改正。” 輕松籌公關總監(jiān)梁帥回復《公益時報》記者。

    輕松籌在5月31日的對外聲明中即提及了四項整改措施。

    第一,加強與醫(yī)院的直接溝通,通過直接求證、安排志愿者去現場等方式,進一步驗證病歷的真實性;第二,加強材料審核力度,申報材料由至少兩種增加至四種;第三,增加現場真人視頻驗證環(huán)節(jié);第四,強化先行賠付機制。

    在愛心籌對《公益時報》記者的回復中,我們也看到了類似的舉措,除加強實地考察、增加申報材料和實施賠付機制以外,愛心籌平臺將部分風險等級偏高的項目改為由醫(yī)院接收籌款。

    此外,水滴籌則還表示,將逐步推進個人求助行業(yè)“安心保障機制”,一方面向行業(yè)相關方主動開放“風險黑名單”,另一方面保證不真實籌款項目資金的原路退還。

    平臺與醫(yī)院能否“牽手”?

    此次平臺漏洞事件,除了引發(fā)對平臺審核流程的討論,也再次向公眾揭示了販賣虛假醫(yī)院相關證明這一“灰色產業(yè)鏈”的無孔不入。在以往的媒體報道中,利用假病歷騙取醫(yī)保補貼的事例屢見不鮮,如今,這一現象也蔓延至個人求助領域。

    在輕松籌的對外聲明中可以看到,輕松籌在表達愧疚和歉意的同時,也表示愿意承擔責任,呼吁牽頭制定“大病眾籌審核”及相關行業(yè)標準和規(guī)范,建立長效機制,以避免問題重演。

    北京愛心籌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馬緒超也表達同樣的希望,他說:“的確不是一個平臺能夠把一個行業(yè)的問題能夠全部完成的,需要全社會方方面面參與進來,不斷去完善體系、完善流程?!?/p>

    目前,對于虛假醫(yī)院證明帶來的隱患,有部分人士認為,平臺方應該與醫(yī)院尋求合作,獲得醫(yī)院分享的患者醫(yī)療信息。

    水滴籌平臺也表示,目前水滴籌正在加強與醫(yī)院數據直連審核的覆蓋面,但基于目前醫(yī)院數據尚未完全打通的現狀,大部分仍是人工審核,同時也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與第三方平臺聯動審核。

    但業(yè)內人士則表示,平臺目前與醫(yī)院對接醫(yī)療數據的可操作性不強,能夠調用醫(yī)療數據的機構很少。

    輕松籌公關總監(jiān)梁帥也認為,與醫(yī)院等機構實現信息的共享,需要一個時間過程,涉及技術開發(fā)、政策支持等方面?!霸谡嬲龑崿F信息共享之前,我們能做的是加強跟醫(yī)院的直接溝通,通過向醫(yī)院直接求證、安排志愿者去現場等方式,進一步驗證病歷的真實性?!绷簬浾f。

    北京愛心籌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馬緒超也結合實際操作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和醫(yī)院對接,我覺得這需要一個過程,因為任何系統性的完善都需要一個過程。每家醫(yī)院的情況不一樣,有很多醫(yī)院覺得這是一個公益的事情,愿意開放患者的就診賬戶來接收善款,但有些醫(yī)院的工作流程是固定的,這種服務和環(huán)節(jié)還需要逐步完善。”

    難以約束善款流向?

    無論是“小鳳雅”事件,還是三家平臺暴露出的審核漏洞,其焦點之一在于公眾對個人求助善款的去向問題愈發(fā)關注。然而,《慈善法》明確了個人求助與公開募捐的區(qū)別,并不對前者進行規(guī)制。某種程度上,在公益慈善領域內,這使得目前對個人求助行為的監(jiān)管無法可依。

    個人求助平臺難以要求項目發(fā)起者提供善款流向證明,其癥結也在于此。

    輕松籌公關總監(jiān)梁帥表示:“對于個人求助的項目,贈與人將財產贈與受贈人后,財產的所有權也就隨之轉移給受贈人。對于善款的使用情況,我們沒有權利進行約束,但會建議患者對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公示。”

    北京愛心籌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馬緒超也回復說:“目前打款到個人賬戶后,強制用戶及時公示使用情況確實做得不到位,因為打款完成后,平臺對用戶沒有任何牽制。用戶會在提現成功后發(fā)布籌款用途承諾的項目進展,后期如果確實存在挪用的情況,捐款人以及平臺都會對其進行追責起訴?!?/p>

    對于此次“實測”項目的籌得善款,愛心籌平臺已在第一時間進行了退款處理,并表示會另行賠付相同的已籌金額,作為資助備用金,用于后期的疾病專項資助。輕松籌的工作人員也已經趕赴項目中提到的醫(yī)院進一步核實情況,并已通過“先行賠付”機制將“實測”籌得的520元捐款如數退還到捐贈者手中。

    早在“羅爾事件”發(fā)生后,北京大學非營利性組織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錦萍就表示,個人求助盡管不受《慈善法》調整,但是卻依然需要遵循法律規(guī)范。她認為,求助者與資助者之間是一種特定法律關系:附特定目的的贈與。特定目的便是:幫助求助者解除困境。所以如果求助者編造虛假信息或者有意隱瞞事實的,會構成民法上的欺詐,資助者可以要求撤銷法律行為并返還財產;如果求助者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以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數額較大的財物的,會構成詐騙罪并定罪量刑。

    而在“小鳳雅”事件發(fā)生后,華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褚鎣則進一步建議,應當將個人求助平臺納入到《慈善法》的管理之下,重新定義為“慈善”,并按照《慈善法》的管理方式要求個人求助必須到指定平臺開展,平臺需承擔相應的監(jiān)管責任。

    (本報記者張明敏、見習記者張龍蛟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