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shù)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人物
   第08版:新聞
   第09版:封面報道
   第10版:新聞
   第11版:社會創(chuàng)新
   第12版:國際
   第13版:新聞
   第14版:新聞
   第15版:專題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tǒng)
孔東梅:讓公益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shù)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人物

第08版
新聞

第09版
封面報道

第10版
新聞

第11版
社會創(chuàng)新

第12版
國際

第13版
新聞

第14版
新聞

第15版
專題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新聞內容
2019年08月27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孔東梅:讓公益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孔東梅

    ■ 本報記者 文梅

    8月16日至18日,2019亞布力中國企業(yè)家論壇夏季峰會在天津舉行,作為特邀公益媒體,《公益時報》對本次論壇進行了全程跟蹤報道。

    論壇期間,東潤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孔東梅的出現(xiàn)格外引人注目,因為她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開國領袖毛澤東的外孫女。

    今年,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

    8月18日上午10點,結束了公益論壇的演講后,孔東梅在酒店的一間休息室里接受了《公益時報》記者的獨家專訪。

    孔東梅的講述從基金會為什么要建構科學公益項目開始。她覺得中國有一批特別有天賦、又對科學充滿好奇和熱情的青少年,但限于沒有條件和平臺,所以無法將其稟賦予以挖掘、潛力得以釋放??讝|梅說自己的想法很純粹,就是想給這些天賦異稟的孩子搭建一條通往科學世界的天梯,探索未來更多精彩的可能。

    在孔東梅看來,邊疆的孩子們心智之聰慧靈動一點也不比城市的孩子差,在音樂舞蹈等方面更是凸顯出不凡的藝術天賦。正因如此,孔東梅后來下決心將美育和藝術培育納入公益項目的整體設計。

    孔東梅相信,當一個孩子從小就能領悟和擁有“美和藝術”這樣內涵豐富且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內在元素時,無論遇到任何困難和挫折,他們都能以豁達包容的心胸去面對,在積極樂觀地想辦法幫助自己走出困境的同時,依然葆有愛他人、愛這個世界的能力。

    “你的外公毛澤東留給你的印象和家風傳承是怎樣的?”采訪至尾聲,記者問孔東梅。

    “我們的家風就是‘認真做事,低調做人’。”孔東梅說,“我希望和所有的公益同道一起努力,讓公益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p>

    教育與扶貧 

    《公益時報》:目前教育扶貧已經(jīng)成為不少公益組織力推的項目。東潤基金會探索和推動的“山村幼兒園”、“留守兒童夏令營”等公益項目有何特色?

    孔東梅:從項目創(chuàng)立伊始,我們就希望可以打破一些疆界,希望能對少數(shù)民族邊遠地區(qū)的貧困生,城市打工子弟、鄉(xiāng)村留守兒童等領域的問題都有所助力和推動,對困境兒童在音樂、藝術和美育方面的幫助和支持也是我們探索和努力的方向之一。

    我們并不固守其中某一方面,而是希望通過實踐,加強這些領域的橫向交流和多維互動。我們基金會發(fā)起開展的一些公益項目,也是緊密結合當?shù)靥厣珌聿邉澰O計。

    比如新疆、云南這些地方的孩子,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助他們保護和傳承好本民族傳統(tǒng)的藝術文化,同時又將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創(chuàng)新思維,以及人文素質方面的一些培養(yǎng)方式和方法逐漸帶到這些邊遠地區(qū),讓這些要素成為他們學習成長中的一種有力補充。希望通過我們的嘗試和努力,能夠幫助這些孩子快樂的長大,將來可以順利融入社會生活,發(fā)展成為具有健康和完整人格的全方位人才。

    這個過程非常不容易,但只要用心去做,孩子們回饋你的一定是驚喜和欣慰。

    這次亞布力論壇開會的過程中,我就收到了讓人特別高興的消息:之前我們資助的幾個學生今年都考上了大學。雖然這些孩子從小生活在偏遠的邊疆地區(qū),但他們求知欲都很強,特別愛思考、愛學習,他們就像默默生長在巖縫里的無名小花,只要你給他們一點陽光雨露,他們就能量十足,盡情綻放。

    其實這些年來,最打動我的,還是那些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他們對外面更為寬廣和美好世界的渴望,他們眼中閃爍的那種希冀和憧憬,是始終推動我不懈前進的最大動力。所以,回到我們做公益的本源和初心,公益這項事業(yè)確實是非常偉大的。

    為了鼓勵品學兼優(yōu)但家境貧困的少數(shù)民族高中生更好地學習,我們在新疆克州地區(qū)實施了第一屆“疆愛啟航”東潤獎學金項目;2018年,我們又將“疆愛啟航”東潤獎學金項目拓展至北疆哈薩克族及維吾爾族聚集的伊犁州地區(qū),做到了“疆愛啟航”項目南北疆的雙覆蓋。2019年,我們將項目資助范圍從高中生擴大到小學生群體,惠及學生累計達3220人。

    《公益時報》:為何要將美育、藝術培育嵌入到你們公益項目的整體設計中?

    孔東梅:身處貧困的兒童受環(huán)境的局限,很難有非常強大的自我覺醒意識來突破這種局限。而美育或藝術都蘊涵著戰(zhàn)勝貧困的強大力量,它賦予身處貧困中的兒童以驕傲、自信與尊嚴。只有當這些孩子建立了信心,開闊了視野,才能把握命運的軌跡,看到更遠的世界。

    我相信,當一個孩子從小就能領悟和擁有“美和藝術”這樣內涵豐富且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內在元素時,無論遇到任何困難和挫折,他們都能以豁達包容的心胸去面對,在積極樂觀地想辦法幫助自己走出困境的同時,依然葆有愛他人、愛這個世界的能力。

    這是一種無法言說的、無形的力量,它就深埋于每個孩子的心底。我們要做的,就是啟發(fā)他們感知和擁有這種力量,因為它是讓我們生命得以完整和美好的珍貴之物。

    《公益時報》:據(jù)你觀察,目前我國在教育扶貧過程中應在哪方面給予更多資源和政策傾斜?

    孔東梅:農村地區(qū)教育的軟實力目前還十分匱乏,這里面存在著很多現(xiàn)實問題。

    比如說,教師的編制、工資發(fā)放和福利待遇等,能否作為一項基本保障納入到國家相關政策體系當中?如果這些老師動輒要為基本生活而發(fā)愁,甚至工作之余還想著四處打零工賺點生活補貼,那我們的鄉(xiāng)村教育是不可能得到長遠發(fā)展的。

    《公益時報》:你專職從事公益的時間并不算長,但東潤基金會這幾年的發(fā)展可圈可點。作為理事長,對團隊工作你有什么基本原則嗎?

    孔東梅:管理好一家基金會很不容易——職業(yè)認知、專業(yè)素養(yǎng)、知識積淀以及團隊調度的能力都不可或缺。我始終強調的一個觀點就是工作一定要做扎實。

    我對所有公益項目的安排和要求,就是務求細致和扎實,細到每一個孩子的名字、每一個數(shù)字、每一個家庭等。

    走到今天,我愈發(fā)堅定了一個信念:我們做公益就是腳踏實地,不追求虛幻華麗的數(shù)字,即便培養(yǎng)幫扶的只是少數(shù)人,只要對孩子們真正有所助力,那這件事就沒有白做,同樣有價值、有意義。

    科學與公益

    《公益時報》:東潤基金會成立至今一直致力于科學創(chuàng)新公益項目。之前十余年,你一直助力“丘成桐科學獎”,現(xiàn)在又提供對“吳瑞獎學金”的項目支持。其實科學公益項目的執(zhí)行難度遠超其他常規(guī)項目,東潤基金會為什么要知難而進?

    孔東梅:中國已經(jīng)躍居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要想保持這種蓬勃的發(fā)展勢頭,下一代的教育必須跟得上,才能與時俱進,始終煥發(fā)前行的生機和動力。我們的青少年在傳統(tǒng)教育領域之外,還需要一個更高、更好的平臺,幫助那些富有天分又特別熱愛科學的孩子能有機會擁有一個更為廣闊的天地,以促進其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

    十多年前我結識丘成桐教授的時候,他就提出上述觀點,可以說我們的想法不謀而合。作為國際著名的科學家、數(shù)學家,哈佛大學終身教授,丘成桐教授擁有一顆拳拳報國的赤子之心,他很早就回到中國,希望盡自己的力量為中國發(fā)展做些事情。

    2008年,丘成桐教授與陳東升聯(lián)合發(fā)起設立“東潤丘成桐科學獎”,由我來捐資推動并助力其發(fā)展。我們開展項目合作的十余年間,吸引了包括清華、復旦、浙大、哈佛和斯坦福等大學及廣大海內外中學、中學教師、中學生及學生家長的關注和積極參與,發(fā)掘和培養(yǎng)了一批一流的華人青年學子,匯聚了一批國際頂尖科學家關注這一項目并擔任競賽評審委員。應該說,這些年來取得的成績還是讓我很開心、很欣慰的。

    《公益時報》:你認為推動類似“東潤丘成桐科學獎”這種包含科學競賽元素的公益項目最應該注意什么問題?

    孔東梅:我覺得最重要的應該是公平性?!皷|潤丘成桐科學獎”設立后的多年里,項目影響力日趨擴大,很多相關機構不斷聚焦其發(fā)展,海內外人士紛紛投來關注的目光,參與人數(shù)也日益增多。越是這種情況下,項目的推動越要體現(xiàn)出很強的公平性,充分彰顯評比的公開和透明。丘成桐教授之所以努力將一大批國內國際頂尖的數(shù)學家、科學家以及國際大會的主席、副主席,甚至諾貝爾獎的獲得者,都邀請參與到我們這個獎項的評比當中來,一則凸顯項目團隊的專業(yè)陣容,二則體現(xiàn)出該項目的學術含量和高規(guī)格高層級。

    我們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建構最為開放和包容的平臺,盡心盡力地尋找那些有天賦、愛科學的孩子,幫助他們搭建起通向科學世界的天梯,最終成長為他們應該成為的美好的樣子。

    家風與軌跡

    《公益時報》:毛澤東是你外公。多年來,你的家風傳承是否也潛移默化影響了你對“公益”的認知?

    孔東梅:那肯定是的。我母親曾經(jīng)跟我講起,那時候我的外公毛澤東是怎么教育他的孩子們的。很多人可能會以為,作為一個偉人,我外公會對子女非常嚴厲,其實并非如此。我外公生活中是一個非常慈愛的父親,對自己的孩子呵護有加。一方面,他教育子女要低調做人,另一方面也非常關心子女的成長和教育。我們的家風就是認真做事,低調做人。我外公要求我母親、姨媽、舅舅這一輩,都必須戒驕戒躁,要經(jīng)常為他人著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為人民服務就是要務實,那就必須摒棄高調浮華的東西。所以,就當下我做公益來講,我只是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微薄之力,可以幫助到更多的人。

    《公益時報》:多年的海外生活經(jīng)歷對你今天投身公益有何影響?

    孔東梅:其實在海外很多國家,公益慈善已經(jīng)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融入到了他們日常的衣食住行當中了。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孩子一放寒暑假,就通過打工的方式掙點零錢,然后把這些錢捐給一些公益慈善機構,那一刻他們都覺得很驕傲很開心,因為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到了有需要的人。在他們看來,富人做慈善理所應當,比如比爾·蓋茨、巴菲特大手筆的參與慈善,做的都是引領國際慈善潮流的事。但與此同時,公益和慈善也并非富人的專利,而是人人皆可為的平常事。

    再看目前咱們國內,這方面也越來越有著社會化普及的趨勢。比如騰訊發(fā)起的99公益日,企業(yè)可以參與,慈善家可以參與,普通民眾也可以參與,即便是捐一塊錢兩塊錢,也是對公益慈善奉獻了愛心,這種公益慈善意識的萌芽和啟蒙最是彌足珍貴,這種理念也必將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提升和進步。我希望和所有的公益同道一起努力,讓公益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