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年來,我國無障礙設施建設取得了明顯進展,但也應該看到,在一些地方,已經建好的無障礙設施并未發(fā)揮應有作用。盲道成為斷頭路、“陷阱路”,被車輛、攤販等占用;商場入口無障礙設施損壞后得不到及時修復,長時間“暫時關閉”;“無障礙衛(wèi)生間”“第三衛(wèi)生間”因各種原因“閉門謝客”;無障礙標識混亂……無障礙設施不僅沒能給殘障人士、老年人、孕婦等特殊人群提供便利,反倒添了堵。 無障礙設施建設水平是衡量一個城市文明的重要標尺,是現代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殘障人士等特殊人群參與社交活動、融入社會的必要條件。 無障礙設施建設不能僅僅停留在“我們有”層面,必須實現“能夠用”“用得好”。要想讓無障礙設施真正實現“無障礙”,既需要有看得見的“硬設施”,也需要增強看不見的制度、文化等“軟實力”。 無障礙設施建設涉及城市管理、殘聯、交通等部門,需要加強相互聯動、明晰責任,提高相關方的主動性。相關職能部門要建立健全相應的工作機制,從規(guī)劃、設計、施工、驗收等每個環(huán)節(jié)抓起,真正把無障礙設施建設得“暢通無阻”。從立法層面強化無障礙設施建設,明確建設和驗收單位的責任,形成問責機制。 當前,有些城市存在部分已建成的無障礙設施被侵占或被破壞的現象,一個重要原因是市民的無障礙理念較為薄弱。要在全社會營造關心殘障人士等特殊群體的濃厚氛圍,引導市民愛護無障礙設施,降低或消除損壞、占用無障礙設施的行為和現象。 此外,還需要配備專業(yè)人員對無障礙設施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巡檢,對不健全的設施進行全面改造和升級,并及時修復破損的設施。 無障礙設施建設體現在城市管理的每一個細節(jié)中,其設計的初衷和目的是給特殊人群提供便利、讓城市更溫暖。同時,也是所有市民的共同福利。 無論是蹣跚學步的孩童、不小心崴了腳的成年人,還是身懷六甲的準媽媽、拄著拐杖的半失能老人,每個人都有需要使用無障礙設施的時候。無障礙設施建設與我們息息相關,離不開我們的共同守護。(據《中國建設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