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a>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專題
   第07版:專刊
   第08版:社會工作
   第09版:社會工作
   第10版:社會工作
   第11版:新聞
   第12版:新聞
   第13版:新聞
   第14版:新聞
   第15版:數字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tǒng)
冒用“公益”之名行詐騙之實
公益機構“躺槍”輿情該如何化解?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p>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專題

第07版
專刊

第08版
社會工作

第09版
社會工作

第10版
社會工作

第11版
新聞

第12版
新聞

第13版
新聞

第14版
新聞

第15版
數字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新聞內容
2022年05月03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冒用“公益”之名行詐騙之實
公益機構“躺槍”輿情該如何化解?

    ■ 本報記者 張明敏

    近  段時間,中國慈善聯(lián)合會、上海聯(lián)勸公益基金會、廣州市滿天星青少年公益發(fā)展中心等多家社會組織發(fā)布聲明稱,自家機構信息遭遇不法分子冒用。不法分子打著公益旗號,以‘捐贈返利’‘做任務返現(xiàn)’等名義邀約公眾參與刷單等活動,但隨著投入金額逐漸增大,返現(xiàn)承諾并未兌現(xiàn),導致不少人因此產生損失。

    假借公益之名行騙屢見不鮮,且手法花樣不斷翻新,受騙群眾眾多。這給社會組織品牌、機構公信力、行業(yè)發(fā)展帶來一定損害。公益機構為何會頻頻躺槍?此類危機該如何解決?除了發(fā)布聲明還有哪些辦法?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公共傳播與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紅十字國際學院人道傳播與資源動員中心主任師曾志表示,公益機構信息被冒用是公益破圈傳播的結果之一。

    頻頻“躺槍”的公益機構

    廣州市滿天星青少年公益發(fā)展中心(簡稱“滿天星公益”)是一家專注于推廣鄉(xiāng)村兒童閱讀的機構。

    去年11月,滿天星公益的公眾號后臺不時收到用戶發(fā)來“完成”的消息,一款名為“樂善APP”的軟件成為用戶投訴的對象。用戶稱,通過微信群、釘釘群、QQ群的個人和團體進入群聊后,被要求下載該款軟件,通過“做單提現(xiàn)”“公益競猜”等方式參與活動,既可做公益又能獲得收益。

    根據該機構提供的后臺信息截圖顯示,用戶通過樂善APP做單,第一步需要在公眾號搜索“公益慈善項目聯(lián)盟”點贊或關注;第二步,做好任務后把截圖私信發(fā)給接待員并備注第幾單;第三步在群里回復“完成”。連續(xù)做完19至20單任務后,將截圖發(fā)至接待員領取8.8元報酬。

    在多次完成這一任務后,詐騙手法升級:要求用戶在一個名為“騰訊公益單”的項目中,投資提現(xiàn)“參與公益”。不少用戶在前期做完任務后,繼續(xù)參與后期公益“投資”,但隨著金額累計增大,會出現(xiàn)提現(xiàn)失敗的情況。用戶因此成為詐騙受害者。

    滿天星公益創(chuàng)始人梁海光表示,參與者在活動中更多還是看到了投入回報,以逐利的心態(tài)在參與活動,用戶認為在做公益的同時還能掙錢,一舉多得。“騙子正是利用了公眾的這種心態(tài),以公益之名吸引人們奉獻善心善意,讓其放松警惕,先投錢再掙錢給公眾以期許,兩者結合完成騙局?!?/p>

    機構遭遇詐騙后,滿天星公益第一時間發(fā)布聲明,闡述機構立場撇清與詐騙活動關系,通過后臺留言互動來給用戶解釋。由于用戶參與活動的捐贈并非進入機構賬戶,而是進入“樂善APP”,機構并不承擔退款義務。但在滿天星公益的后臺,被騙公眾的詢問紛至沓來,給機構帶來巨大回復量,耗費大量人力。

    “聲明發(fā)出后,后臺留言確實少了許多,但機構聲譽已經受到破壞,一些被騙群眾財務損失有的高達數十萬元,這令我們公益從業(yè)者不免感到遺憾?!绷汉9庹f,“由于機構品牌被冒用使得聲譽產生影響,并未有實質性資金受損,報警后暫未獲得立案。”

    為何公益之名總被冒用

    冒用“公益”之名實施詐騙的網絡騙局,已成為不法分子手中一張頻頻打出的“王牌”。

    4月25日,中國醫(yī)學聽力發(fā)展基金會發(fā)布聲明稱,有不法分子冒用該基金會名義,通過淘寶網站及其他互聯(lián)網平臺等渠道,假借該基金會公益項目籌款二維碼實施詐騙。聲明稱,該基金會從未與任何單位或個人合作,從未開展任何形式的“捐贈返利”“做任務返現(xiàn)”等活動。

    稍早前,國家鄉(xiāng)村振興局在其官網也發(fā)布了一則公告。公告稱,發(fā)現(xiàn)有不法分子以“鄉(xiāng)村振興共同富裕戰(zhàn)略辦公室”名義,印發(fā)所謂的《共同富裕專項補助資金撥付實施方案》,建立有關微信群或下載APP,分類型要求支付不同金額并領取紅利的活動。經與相關部門核實,明確無“鄉(xiāng)村振興共同富裕戰(zhàn)略辦公室”,所謂“實施方案”為造假,其經營方式具有明顯詐騙特征。

    記者發(fā)現(xiàn),這些APP的返現(xiàn)詐騙套路基本一致,即要求公眾以捐錢做任務的方式進行,公眾在前幾次嘗試小額捐款后獲得了一定回報,讓大家顯得有利可圖。之后,騙子會再要求用戶持續(xù)加大投入以獲取更多回報。這與商業(yè)詐騙手法相差無幾。

    梁海光說,不法分子蹭上社會組織、以公益之名進行詐騙。詐騙分子對于“合作機構”選擇也有講究,因為用公益機構的名頭相對成本較低?!叭绻坝霉z、法等權力部門之名開展詐騙活動,行騙成本較高。公、檢、法部門本身就具有強烈的反制追訴能力,但公益機構相對來說就顯得弱勢,維權能力一般?!?/p>

    據了解,滿天星公益被不法分子“盯上”后,該機構后臺收到很多“完成”字樣的留言。事后證明,用戶在關注假冒公益機構行騙APP后,通過給機構留言“完成”,即能獲得相應金額的回報。但一些公眾在多次做任務、“捐贈”大額資金后,最終會遭遇提現(xiàn)失敗而被騙。

    輿情面前如何“轉危為機”

    在察覺到被不法分子冒用身份實施詐騙后,滿天星公益立刻發(fā)布聲明,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公眾疑慮。機構在聲明中表明自己的立場以正視聽,也取得一定效果。不過,公益機構在遭遇身份被冒用等輿情危機時,究竟應該如何行動?除了發(fā)布聲明外還能做什么?

    師曾志表示,第一步應發(fā)布聲明,這也是必須要做的工作。機構需要闡述自己的立場,辨明是非,更需要積極檢討,不斷反思工作方式方法,避免被再次被不法分子利用。第二步,應該將“?!鞭D為“機”。社會組織應該及時在輿論的批評聲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利用危機把自身項目做得更好。“積極利用事件曝光度,讓公眾知道社會組織的行動和項目意義,從而獲得更多支持。不要深陷輿論中,與其與人爭論好壞對錯,不如身體力行面向未來。”

    據師曾志觀察,一些公益機構在接受輿情大考之后,反而正向的知名度上升,這是機構一直堅持開展的扎實項目起到了作用?!懊鎸薮筝浨?,考驗的還是機構項目的內容和質量。公益機構應該有承受輿情的勇氣和擔當,輿情存在本身就是在解決社會問題。更困難和具有挑戰(zhàn)的事情都會碰到,面對輿情更應該具有定力?!?/p>

    有觀點指出,在傳播學中,“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是傳播的兩種模式。前者以陌生人為主,后者以熟人為主。相對于陌生人,熟人騙取信任更容易讓人中招,社會組織從業(yè)者在交友或業(yè)務合作時應該擦亮眼睛,仔細甄辨,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過去公益慈善不像現(xiàn)在這樣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公眾對公益慈善的認知較淺。而正是公益的破圈傳播效應,讓公益逐漸走入公眾視野,也讓其被別有用心之人盯上,冒用公益機構信息從事非法活動。”師曾志說。

    傳播破圈需要共同維權

    科技發(fā)展帶來傳播革命,互聯(lián)網快速推動新事物發(fā)展,一些反詐APP、反詐公益主播成為反詐路上的急先鋒。社會組織也可以利用法律武器來捍衛(wèi)機構的品牌權益,用法律為機構維權。

    2021年6月17日,公安部召開新聞發(fā)布會,通報全國公安機關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舉措成效。據公安部刑事偵查局副局長姜國利介紹,公安部推出了國家反詐中心APP和宣傳手冊,努力為人民群眾構筑一道防詐反詐的“防火墻”。目前,國家反詐中心APP全國注冊用戶已超過6500萬,已向用戶發(fā)送預警2300萬次,接受群眾舉報涉詐線索65萬條,在防范詐騙工作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師曾志表示,技術的提升可以阻擋、規(guī)避、修正一些不良社會現(xiàn)象,但技術的進步不能解決所有社會問題,技術與社會輿情只會形成水漲船高的趨勢。

    “社會組織應該在反詐方面作出聯(lián)合研究倡導,進而平攤成本、提高效率。我們不能單靠一兩個組織維權,這種維權成本太高,而是應該協(xié)同開展政策梳理、培訓業(yè)務等活動,共同鑄就反詐聯(lián)盟?!睅熢菊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