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新聞
   第03版:新聞
   第04版:社會公益
   第05版:社會公益
   第06版:社會公益
   第07版:社會工作
   第08版:新聞
   第09版:新聞
   第10版:新聞
   第11版:新聞
   第12版:公益資訊
   第13版:公益資訊
   第14版:公益資訊
   第15版:公益資訊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tǒng)
阿里95公益周創(chuàng)新 “人人參與公益”新模式
夸克公益行動持續(xù)關注“一老一小”
(上接09版)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新聞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社會公益

第05版
社會公益

第06版
社會公益

第07版
社會工作

第08版
新聞

第09版
新聞

第10版
新聞

第11版
新聞

第12版
公益資訊

第13版
公益資訊

第14版
公益資訊

第15版
公益資訊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新聞內容
2022年09月13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上接09版)

    花式般的連接

    融合的公益

    今年99公益日,不同的社會場景越來越多的被小紅花覆蓋。騰訊公益平臺外,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少情景也能通過小紅花這一載體隨手公益,進一步降低公益門檻。多年發(fā)展后,小紅花已從品牌標識升級為可捐助公益項目的愛心賬戶,從“做好事得小紅花”進化為“做好事得小紅花,小紅花還能做好事”?!靶〖t花”已然形成公益的閉環(huán)。

    小紅花開放體系中,除騰訊公益平臺中用戶捐款、捐步等善行能夠被小紅花記錄外,微信QQ、騰訊視頻、騰訊游戲等其他場景下的善行也能被小紅花記錄。

    小紅花不再僅僅是一份公益賬戶的記錄,而是不斷助力愛心流轉和接力的介質,成為嫁接起花式公益的平臺,在騰訊自身業(yè)務條線和外部企業(yè)合作中形成融合。

    今年1月,基于小紅花愛心體系推出的“益企種花”項目在99公益日期間大放異彩,企業(yè)提供的豐富公益場景讓公眾生活與個體行為完美結合,展現出公益新生態(tài)活動。開新能源車、使用電子發(fā)票、入住低碳酒店、掃描瓶蓋電子標簽、回收閑置物品、捐助產品積分等都能被公益記錄,達到花式公益、低門檻參與的現實。

    目前,有110家企業(yè)用好事開花,6.5億人次用戶被企業(yè)合作觸達,讓“人人公益”邁入近階段。

    騰訊體系中,不同業(yè)務條線間相互獨立運作,每條業(yè)務線綁定著數千萬的用戶。除企業(yè)合作外,小紅花與騰訊自身業(yè)務更加融合,騰訊會議、QQ郵箱、使命召喚等均與小紅花深度綁定,騰訊產品提供及時、便捷、可靠的公益場景。

    而在早期,騰訊產品僅提供符合產品屬性的業(yè)務服務,公益元素嵌入產品不多。面對不同業(yè)務條線中匯集的海量用戶,在現有業(yè)務線中開發(fā)出公益產品,融入小紅花公益體系,激活用戶心中的善意,有效引導用戶直接公益。

    今年99公益日騰訊將不以籌款為目標,選擇從機構到用戶,致力于做科技助力社會共益的探索者。騰訊基金會副秘書長劉琴表示,騰訊公益平臺不等于捐款平臺,更多在于社交分享,培育公益文化,用戶成為其關鍵角色。

    公益日的延展

    行業(yè)的再塑

    籌款難一直是公益行業(yè)的痛點,99公益日之所以歷來備受關注,也是因為其在很大程度上回應著這一痛點的解決方式。然而,如果社會組織過分追求每年幾天的集中配捐,將絕大部分機構精力用在籌款,忽略公益品牌的內容打造、忽略機構的綜合能力建設,恰恰失去的便是捐贈人。

    多年來,眾多社會組織和公益從業(yè)者都曾對此現象進行反思和警醒,但收效甚微。今年“小紅花”受熱捧,捐贈額不再無止境上漲,無疑也會讓眾多“失去頭腦”的社會組織對項目、品牌等的內容打造重新重視。

    而實際上,在“小紅花”以外,今年的99公益日對籌款的導向做了更多的嘗試。

    首先,今年新增3000萬元的“非配捐時段籌款動員激勵”,在配捐時段外,以公眾籌款金額和捐贈人數為考察指標,考驗籌款機構的籌款質量,而非籌款數量。

    其次,設立“項目全年表現激勵”,考察項目籌款的人次、人數、重捐率和可持續(xù)度,讓項目健康度好、機構運營穩(wěn)健者獲得更多配捐資源,促使社會組織修煉內功,籌款的同時,積極維護捐贈人。

    第三,據了解,今年99公益日間籌款金額排名靠前的機構和項目,除了籌款數據,其更多維度的評估指標被關注。

    從三日延至十日,從獎勵僅限配捐時段延至可適于其他時段甚至全年,從主看籌款數據到權衡更多指標,99公益日在時間和維度上的延展,迫使著籌款機構對于發(fā)展方向不斷的自我反省,這些都無疑是對于公益行業(yè)的再塑。

    事實上,從前述2018年推出“冷靜器”開始,騰訊對于公益行業(yè)再塑的看重,就遠超于99公益日籌款本身。

    針對行業(yè)的重要痛點——“透明度低”,騰訊在今年99公益日前夕的一系列舉措都引發(fā)了行業(yè)內的極大反響。

    4月,騰訊公益借鑒企業(yè)股東制度,召開首期“股東人大會”,讓2300多名參與捐助的愛心網友對所捐項目展開問詢,行使監(jiān)督權利,履行推進義務。8月,通過全民招募而來的100多位“公益真探”奔赴全國各地,實地探訪公益項目,并展開為期一年的觀察與監(jiān)督,探索長效透明化機制。

    同時,開展多年的“回響計劃”和“自媒體合伙人計劃”都分別進行深化,追溯和還原熱點事件和公益故事,以更豐富的形式將公益項目的進展和成效呈現給捐贈人。

    這些舉措,一方面為社會組織開發(fā)出實現透明的創(chuàng)新手段,一方面也督促著后者在自身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主動加強。

    從2015年至今,99公益日在嘗試回應社會組織乃至公益行業(yè)的關鍵痛點、激發(fā)社會捐贈熱情之外,還降低了大眾參與公益的門檻,將公益與各個行業(yè)、場景進行嫁接,自我蛻變的同時引導公益行業(yè)走向規(guī)范和理性,呵護每一個人的良善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