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新聞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社會工作
   第08版:新聞
   第09版:新聞
   第10版:新聞
   第11版:公益資訊
   第12版:公益資訊
   第13版:公益資訊
   第14版:公益資訊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tǒng)
鄭觀應:“晚清全面看世界第一人”的慈善思想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新聞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社會工作

第08版
新聞

第09版
新聞

第10版
新聞

第11版
公益資訊

第12版
公益資訊

第13版
公益資訊

第14版
公益資訊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新聞內容
2022年11月15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鄭觀應:“晚清全面看世界第一人”的慈善思想

    鄭觀應故居

    鄭觀應,本名官應,字正翔,號陶齋,別號杞憂生,晚年自號羅浮偫鶴山人,1842年生于廣東省中山市三鄉(xiāng)鎮(zhèn)雍陌村,1922年卒于上海招商公學宿舍。他是中國近代最具影響力之一的理論家、思想家、教育家、實業(yè)家和慈善家。鄭觀應一生中經歷了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法戰(zhàn)爭、甲午中日海戰(zhàn)、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等一系列重大的歷史屈辱事件,他懷揣一顆愛國的赤子之心,痛定思痛之余,尋求實業(yè)救國、慈善救國之路,并辯證地分析中國落后的根源,提出全面改革的大膽設想。1894年,其驚天巨著《盛世危言》出版發(fā)行,是醫(yī)治當時中國思想的良藥書籍,廣受民眾歡迎,先后重印20余次。鄭觀應畢生追求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強國夢,被譽為“晚清全面看世界第一人”,他積極投身于洋務運動,興辦教育,與國人守望相助,滿懷慈善情懷,扶貧濟弱,被賜建“樂善好施”牌坊,永垂史冊。

    鄭觀應慈善思想之體現

    (一)賑災備荒

    中國近代,是一個天災人禍不斷的時代。1875-1878年,“丁戊奇荒”席卷中國大地,全國多省地區(qū)受災,據不完全統(tǒng)計,死于饑荒和瘟疫者在1000萬人左右,是近代旱荒中最嚴重的一次巨災奇禍。災情發(fā)生后,鄭觀應與家人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救災行列中,其父在家鄉(xiāng)捐資以解燃眉之急,而鄭觀應則在上?;I捐賑災以備長時之需。鄭觀應在上海籌捐過程中,廣泛團結善士以積蓄力量,自1877年起,便與經元善、嚴作霖、謝家福等人在上海辦籌賑公所,竭盡全力以謀賑災偉業(yè)。同時,其好友李提摩太主張多種文化融會貫通,以工代賑,引起鄭觀應的共鳴。

    慘絕人寰的災荒深深震撼和刺痛著鄭觀應的內心,災荒過后,他積極反思如何防災備荒。在其《論治旱》一文中,他就明確地表明了該觀點:“與其遇患而始圖補救,何如未事而預切綢繆。”

    鄭觀應直面當時水旱災害頻仍的現實,深入農業(yè)生產第一線,總結經驗,認為興修水利是解決水災的根本之法,提倡夾河筑堤,沿堤植樹,運用西方機械挖走河中淤泥,是為“水災一勞永逸之法”。

    而對于治理旱災,鄭觀應認為,廣開溝洫和種植樹木是解決旱災“治本”之法。除從自然環(huán)境的角度入手來解決水旱災害的問題外,他還建議在社會內部建立穩(wěn)固的備荒機制,從根本上增強人民抵抗災害的能力。具體主張有以下幾方面。第一,在發(fā)展商業(yè)的基礎上注重農業(yè)生產。鄭觀應認為:“以農為經,以商業(yè)為緯,本未備具,巨細畢賅,是即強兵富國之先聲,治國平天下之樞紐也?!彼岢氍F代化的農業(yè)生產方式,介紹促進農作物生長所需的肥料獲取途徑及使用方法,改良農作物品種。第二,借鑒西方儲蓄信貸制度,鼓勵民眾儲蓄閑錢,以備不時之需。鄭觀應建議設立農社和平民銀行,“百文以上既可寄存,錯銑之微亦能起息”,百姓還可以通過貸款緩解購買農業(yè)生產原料的資金壓力。第三,推崇德、法等國的災害保險制度,籌備農業(yè)保險,減輕農民單純承受災害的壓力。鄭觀應提出實現“損害分擔,荒歉無憂”,在此基礎上,主張構建符合近代中國國情的社會福利保障體系,以官紳合力、以工代賑等多元化方式籌資,設立慈善機構,對災民實施“教養(yǎng)兼施”。

    (二)扶貧濟弱

    關愛流浪者。因災害頻仍,時局不振,近代中國流浪人口十分龐大。流浪人群大都缺乏生存必備的物質條件和生活技能,進而依靠乞討或搶劫為生,嚴重危害社會穩(wěn)定。鄭觀應主張政府與有錢善士合作,建立流棲局,廣收流浪者,以期“貧有所歸,病有所托。不致乞食市塵,頻受鞭笞之苦;委身溝壑,徙傷哺嚷之難”。

    關愛“豬仔”。晚清時期,東南沿海人口拐賣猖獗,大批中國勞工被賣到國外做苦力,備受迫害和虐待,生還率極低,這些海外華工被稱為“豬仔”。鄭觀應積極呼吁民主,抵制販賣“豬仔”倡導通過外交、法律等手段解決“豬仔”問題。

    關愛婦女。在封建社會的近代中國,婦女地位低微,常被不公正對待。有些婦女被當成商品進行買賣,為奴為婢。鄭觀應擬定《代贖災民己賣子女章程》,切實保障婦女的權益。古代婦女纏足,實際上是對婦女肉體的壓迫。鄭觀應呼吁政府下令禁止婦女纏足,剔除殘害婦女身心健康之陋習。此外,鄭觀應還重視婦女受教育的權益,在教育問題上,提倡男女平等。

    關愛溺嬰。受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限制,清朝盛行溺女陋習。鄭觀應深刻指出溺女的危害:“蓋使一人溺女,人咸效之,則人將無女;人將無女,則人將無妻?!彼粲豕俜胶兔耖g共同資助貧民養(yǎng)女,緩解嚴峻的溺嬰現狀。

    (三)濟世救國

    教育救國。鄭觀應深深明白,社會若要進步、發(fā)展,就應培養(yǎng)人才,重視發(fā)展教育事業(yè)。而近代中國人口赤貧居多,政府力量較單薄,難以承受教育成本,如何解決教育資金問題成為當時社會面臨的主要難題。鄭觀應認為,“富者出資,貧者就學”是較好的途徑。通過這種方式興辦教育,培養(yǎng)人才,能推動國家進步、社會發(fā)展。同時,鄭觀應還十分關注職業(yè)教育,認為人的天資不同,部分人可通過職業(yè)教育學有所長,以獲得知識和技能去謀生,解決近代中國生計艱難的現狀。貧民無業(yè),社會不穩(wěn),鄭觀應積極倡導廣設工藝局,“亦可令其技藝通習,資生有路也”,以免這些人變成無業(yè)游民,危害社會。

    實業(yè)救國。實業(yè)救國是鄭觀應在早期提出的“商戰(zhàn)思想”基礎上發(fā)展形成的,并在《盛世危言后編》中系統(tǒng)論述。洋務運動開展期間,鄭觀應在盛宣懷的帶領下,與一些志同道合之士先后創(chuàng)辦了輪船招商局、電報總局、華盛紡織廠、漢冶萍鐵廠煤礦有限公司、鐵路總公司及中國通商銀行等大型企業(yè),成為中國早期近代企業(yè)的主要架構。1893年后,鄭觀應進一步發(fā)展了“商戰(zhàn)思想”,提出“振興實業(yè)”的主張,并歸納出近代中國落后的原因“在于缺乏西洋的器械——鐵路、電話、電報、輪船”。至此,鄭觀應由原先的買辦人生,轉變成實業(yè)救國的愛國人士。

    鄭觀應慈善思想之成因

    (一)中西方慈善文化的熏陶

    鄭觀應自5歲進入私塾學習,直至17歲,其一直接受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深受儒家“仁者愛人”、道家“賞善罰惡、善惡報應”等慈善思想的熏陶。鄭觀應的故土香山,是中西方文化碰撞、融合較早的城市,香山人有出洋務工的傳統(tǒng),開放、融合、善于接受新鮮事物的家鄉(xiāng)文化給鄭觀應帶來了深刻影響。17歲,鄭觀應成年之際,奉父命遠赴上海學習商務,以為家族效力。到上海后,鄭觀應開始接觸英語,系統(tǒng)地學習西方文化,并結交了一些從事慈善事業(yè)的傳教士,如傅蘭雅和李提摩太。西方傳教士的慈善思相使鄭觀應耳目一新,給了他很多啟示。鄭觀應對比中西方對遺產的分配問題發(fā)現,中國基本上都是將家產傳給子女后輩,而西方多將遺產捐贈給慈善機構。由此,鄭觀應對西方的慈善機構和先進的慈善理念產生了濃厚興趣。在《善舉》一文中,鄭觀應重點介紹了西方國家的福利機構和社會福利事業(yè),出版后社會反響巨大。后來再版時,為更貼近我國當時的國情,以引起更多執(zhí)政者和廣大貧民的關注,鄭觀應把這篇文章的題日由《善舉》改為《恤貧》。這是中國近代最早的關于社會福利的文章,文中系統(tǒng)闡述了賑貧濟難的思想。

    (二)父輩言傳身教影響

    在鄭觀應的眼中,父親鄭文瑞“性孝友,重然諾,慷慨好義,有古杰士風”。鄭氏家族素有慈善之風,時常將錢財捐贈至災區(qū),在當地享有很高的名望。鄭文瑞早期在上海當買辦,后返鄉(xiāng)教書,編錄道德教本《訓俗良規(guī)》《勸誡錄》,并自費印刷,用傳統(tǒng)儒學教化民眾,凈化風氣。1871年,澳門鏡湖慈善會成立,鄭文瑞便是其中一員,其熱衷于慈善事業(yè),致力于籌置義田,興建善堂,修建道路、橋梁和書院。至今,在中山三鄉(xiāng)雍陌村,還存留他當年為方便鄉(xiāng)親出行而捐修的一條長逾千米的長條石板路——雍陌鄉(xiāng)村大街。晚年,鄭文瑞依然勤奮不輟,積極參與澳門鏡湖醫(yī)院的創(chuàng)建工作。鄭觀應的父親身體力行,諄諄教誨子女要積善行德。在鄭觀應父親言傳身教的影響下,鄭家后代多有善士,積德行善的家風代代相傳。鑒于鄭家人的善舉,直隸總督李鴻章奏請“俯準廣東香山縣鄭文瑞伊子鄭官應等姓名載入廣東省志并香山縣志,籍示表彰而資激勸”。

    (三)朋輩善舉潛移默化

    人以類聚,物以群分。在鄭觀應的朋友圈中,許多人是近代中國赫赫有名的慈善之士,如余治、謝家福、經元善、盛宣懷等,這些人為近代中國的慈善事業(yè)鞠躬盡瘁,他們的善舉和慈善思想深深影響著鄭觀應。余治從事道德教化義舉,致力于集資辦學,以善書、善戲感化眾人凝聚力量。鄭觀應與余治私交甚篤,余治時常帶鄭觀應交朋結友,鄭觀應后來能融人以江南善士為主體的義賑群體中,正是得益于余治的舉薦。謝家福熱心慈善事業(yè),多次參加賑災活動,并在災區(qū)設立義塾和留孩所,鄭觀應與其結為金蘭之好。經元善出生于慈善世家,其父經緯長期主持上海同仁、輔元、育嬰等諸善堂,經元善曾為專心賑災而停歇祖業(yè),在原址基礎上創(chuàng)設上海協賑公所,賑災范圍一度覆蓋整個華北地區(qū)。在設場賑災的基礎上,經元善還主張治河代賑,并得到鄭觀應的極度贊同。盛宣懷畢生致力于慈善事業(yè),橫跨半個世紀,參與的賑災活動達60多次,賑災之余,其還主張“以工代賑”。鄭觀應與盛宣懷因賑務相識、相知,關系密切,時常交流慈善心得。

    (四)個人慈善情懷

    鄭觀應自幼體弱多病,很小就懂得弱者的不易,長大后更是同情弱者。鄭觀應生性善良,對道家、儒家文化的學習貫通,以及家庭教育的影響,使其內心深處擁有濃厚的慈善情懷,希望通過慈善事業(yè)改觀時代的不幸。鄭觀應所處的年代,災荒不斷,他經常奔赴賑災現場,集聚民眾力量,以應付災荒。他不僅自己行慈善,還要求家人也行慈善,他深刻懂得一己之力的單薄,因此,其還致力于擴大慈善思想和行為的影響范圍。于是,積極撰寫善書,如《救時揭要》等宣傳善行,勸導人們要心存善念,付諸善行,號召民眾投身于慈善事業(yè)中。鴉片戰(zhàn)爭后,舉國上下滿目瘡痍,卻又難尋強國之道,為此,鄭觀應力求人心向善,以期同心同德,共同解決中國落后的社會問題,呼吁有錢之士為慈善事業(yè)捐款,興辦學堂及工廠,解決貧困大眾的教育及就業(yè)問題。此外,他還倡導政府學習西方的福利保障制度,從體制層面構建慈善保障體系,惠及全民。

    (據《開封教育學院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