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甄杰 論語作為傳播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思想文化的載體,對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和行為方式都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包括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政治立場和態(tài)度、倫理道德、生活方式、心理結構、價值觀念、審美情感、思維認知、信仰活動等。其“愛人”“富民”思想也為后人所繼承對中國人的樂善好施、扶貧濟困等傳統(tǒng)美德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論語》中的“愛人”思想 “仁”是是《論語》的核心思想之一。在“仁”的核心思想之上,《論語》中提出了“愛人”的思想。在《論語》中,孔子的學生樊遲問仁,孔子概括的回答“愛人”,從而提出了“愛人”的思想?!皭廴恕笨梢钥醋鍪菍Α叭省钡幕驹忈專恰叭省钡幕竞x。“傳統(tǒng)文字學從字形結構上把‘仁’解釋為‘從人從二’,二人相和相愛之意,或二人相對相從之意。周谷城則從語言學上釋義,又以書法習慣把‘仁’解釋為兩個人連寫,即‘人人’,把人當作人,做人要有人樣子。此說頗佳。”它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是因為“民興于仁”(《論語·泰伯篇》),“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論語·衛(wèi)靈公篇》),“仁”是必須的·。此處的人人,把人當作人,做人要有人樣子,具有抽象性?!墩f文解字》中仍舊保留著“仁”字的古字,由現(xiàn)在的“千”和“心”構成,上“千”下“心”,從“心”從“千”。這與許慎說的“從人從二”是有區(qū)別的?!敖陙?,劉翔先生以現(xiàn)存先秦古‘仁’字為基礎,從探求其構型演化的軌跡入手,認為:目前所能見到的‘仁’字的最早構型為‘身’,訛變?yōu)椤А?,又省變而為‘仁’字,‘仁字造文從心從身,身亦聲,會意兼形聲,此構型之語義,當是心中想著人之身體’,‘換句話說,就是要時刻想著愛惜人的生命’”。這里的“心中想著人之身體……要時刻想著愛惜人的生命”,把人從抽象的人落實到每一個具體的人。仁者愛人,即是從人人,把人當作人,做人要有人樣子,到達了以心里要時刻想著愛惜每一個人的生命??梢哉f《論語》中的“愛人”是要求從愛一個抽象的人,落實到愛生活中的每一個人,具有博愛的精神。最具體的表現(xiàn)是,孔子的馬棚失火了,他從朝堂回來問道:“傷人乎?”不問馬(《論語·鄉(xiāng)黨篇》)。但作為其時代的產(chǎn)物,他沒有超出時代的限制,又把“愛人”的思想建立在“入則孝,出則悌”(《論語·學而》)基礎之上。 “愛人”的實現(xiàn)是非常容易的,《論語》中也提供了一些方法。因為“愛人”是“仁”的基本含義,所以為仁的方法,也是實現(xiàn)“愛人”的方法。如“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篇》)為仁的方法,就是說能以自己的行為去愛別人,用自己的愛施于別人,要求每一個人從自己和自己身邊的事切實的做起。這是非常容易的而且也是能做到的??鬃幼约阂舱f“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篇》)、“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篇》)。更深刻地說,“愛人”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wèi)靈公篇》)。即“愛人”是立己立人、達己達人、欲己欲人的社會道德責任。 《論語》作為研經(jīng)時代必讀的書目之一,“愛人”思想對中國古人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皭廴恕彼枷霝榇壬铺峁┝饲楦兴枷牖A,為慈善理念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推動了各種慈善形式的出現(xiàn)。中國人民的樂善好施、扶貧濟困、尊老愛幼、扶弱助殘的傳統(tǒng)美德,都是“愛人”思想的體現(xiàn)。具體說來:在熟人鄉(xiāng)里之間,有義學、義田、義塾、族田等形式;在陌生人之間,有行業(yè)互助、醫(yī)療慈善等形式;在國家則有養(yǎng)護老人的居養(yǎng)院和安濟坊、養(yǎng)護兒童的有慈幼莊和嬰兒局、助族田等形式;在陌生人之間,有行業(yè)互助、醫(yī)療慈善等形式;在國家則有養(yǎng)護老人的居養(yǎng)院和安濟坊、養(yǎng)護兒童的有慈幼莊和嬰兒局、助葬的漏澤院等。 《論語》中的“富民”思想 《論語》中提出了“富民”的思想??鬃拥叫l(wèi)國去,冉有為他趕車??鬃诱f:“庶矣哉?”冉有說既然如此,又該如何呢?孔子說:“富之?!比接杏终f這之后又該如何呢?孔子說:“教之。”在“庶矣哉”“富之”“教之”三者中,“富民”出于其中間,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眾多的人走向文明人的中間站,連接著人們由眾多走向道德文明。在孔子評價子產(chǎn)時,子產(chǎn)有君子之道四焉,其一就是“其善民也惠”(《論語·公冶長篇》),就是養(yǎng)民要用恩惠使民富足,也是“富民”在政治上的一種表現(xiàn)。 《論語》中也提出了一些“富民”的具體思想措施。首先,要“使民以時”(《論語·學而篇》)。這是孔子在談治理國家的時候提出來的。中國古代是農(nóng)業(yè)社會,沒有現(xiàn)代化的收割手段,農(nóng)作物的收割必須及時,違背了農(nóng)作物的收割時間,很難全部地收到倉庫里面,這會對當時人民的生產(chǎn)和生活產(chǎn)生重大的影響。所以孔子由此說?!笆姑褚詴r”中的“時”是適時、按時的意思,就是要求官員在役使老百姓要在農(nóng)閑的時間,不要妨礙農(nóng)業(yè)的生產(chǎn)?!墩撜Z·堯曰篇》中提出了“尊五美”的思想。這五美之中“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就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這里講的君子對民的恩惠都是因民之利的恩惠,對人民的役使都是擇其可勞的役使,實質(zhì)上這也是“使民以時”的一種表現(xiàn)。這種適時、按時的思想在《論語》還表現(xiàn)“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篇》)、“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學而篇》)等。這種“使民以時”的思想既可以達到使民富足的要求,又可以達到君子提升道德要求的需要。 其次,要少收賦稅。在《論語·顏淵篇》記道,魯哀公向有若問道:“今年收成不好,國用不足,應該怎么辦?”有若說:“為什么不撤掉一分賦稅呢?”魯哀公說:“現(xiàn)在是二,還怕不足,怎么還要撤掉一分呢?”有若說:“百姓富足,你怎么會不足呢?百姓不足,你怎么會足呢?”這里明確地表明了在災害之年要減少賦稅的要求。在《論語·先進篇》寫到季氏比周公還富裕,孔子的學生冉有還為他搜刮積聚更多的財富,孔子明確地說:“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表達了對強征賦稅強烈的反對。在《禮記·檀弓下》孔子說過“苛政猛于虎也”也表示了對強征賦稅的反對。這是孔子對春秋時期各國起義反思的結果,因為當時的起義多部分是由強征賦稅而加重人民的生活負擔而引起的。由此孔子要求人們特別是官員,要“居簡而行簡”(《論語·雍也篇》),因為只有這種大簡才能減少官員生活費用,對人民寬厚,進而才能減少對人民征收的賦稅??鬃右舶堰@作為評價人物的一個重要方面,即使是管仲這樣的仁人也被孔子評價為“焉得儉”(《論語·八佾篇》)。 再次,要“博施于民而能濟眾”(《論語·雍也篇》)。孔子把這種“博施于民而能濟眾”看做是非常高貴的,比仁德還要高,就是堯舜還沒有達到,但這是為仁之人向往的道德目標。在救濟人的具體時候,孔子有進一步指出“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論語·雍也篇》),就是作為君子的人要救濟窮困的人,而不是周濟富裕的人。這就對“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作了進一步的注釋,雖然要“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但更重要的是“君子周急不繼富”。 《論語》中這些“富民”思想措施,對中國的慈善事業(yè)和社會救助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特別是“使民以時”的“富民”思想措施,在古代只要不是昏庸的帝王都會在不是農(nóng)時的時候役使百姓,以免百姓衣食有憂,就是到現(xiàn)在都在產(chǎn)生作用,如在農(nóng)村的打井、挖河的社會救助活動,只要用到人,都會在農(nóng)閑的時候進行,以免耽誤農(nóng)時?!安┦┯诿穸軡姟焙汀熬又芗辈焕^富”更為中國古代人救窮扶弱的慈善事業(yè)提供了具體的思想指導。 (據(jù)《懷化學院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