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青年社工楊陽的生活中,山和空氣一樣無處不在。 33歲的楊陽在貴州生活,全省92.5%的面積是山地和丘陵。盡管家附近就有山,但他已有8年沒爬過,原因是一個字——忙。 2015年從長沙民政職業(yè)技術學院民政與社會工作學院畢業(yè)后,楊陽曾在北京、湖南長沙做過社工。8年前,他回到貴州省銅仁市碧江區(qū),創(chuàng)辦了一家社工機構——銅仁市帆錦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他一頭扎進基層,服務困境群體。 “我現(xiàn)在服務的群體里,有‘小時候的我’?!备改鸽x世后,楊陽跟著外公外婆長大,成為當地民政部門的服務對象。高中時,他加入志愿服務隊,去敬老院幫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比如,陪老人聊天、玩游戲,去社區(qū)協(xié)助志愿者清潔河岸,這讓他看到了社會工作的價值和意義。 高考填報志愿時,他發(fā)現(xiàn),“社會工作專業(yè)和我做過的志愿服務有很多契合的地方”,最終選擇了該專業(yè)。 如何坦然面對曾經的不幸,更好地成長?大學課堂上,老師讓每位同學畫出生命線,回顧自己人生的幸事或不幸。大家敞開心扉,訴說著各自的經歷。 楊陽的一位室友是殘障人士,“他很努力地學習專業(yè)知識,畢業(yè)后還在堅持幫助別人。更何況我四肢健全,更應該用專業(yè)知識幫困境群體走出困境,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弊源?,楊陽萌生想法——創(chuàng)辦一個社工機構,服務更多人。 2016年,楊陽與好友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二人從親友處籌得3.2萬元注冊資金。2017年2月,銅仁市帆錦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正式運營,這家民辦非企業(yè)單位承接社會工作、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務項目,提供以兒童為中心的社區(qū)發(fā)展、社區(qū)教育、兒童發(fā)展和心理咨詢等服務,同時,為社會工作機構和項目提供專業(yè)的研究、督導、培訓和調查評估服務。 但困難接踵而至。楊陽找不到項目、缺乏資金支持,團隊成員的工資發(fā)放都成了問題,“當時整個城市對社會工作都很陌生,這段時間是我們最難的”?!皩W了那么久、做了那么久,又堅持了那么久,如果突然放棄,心里會覺得空落落的。”沒有收入的那幾個月,楊陽依舊想先做點成績,“讓社會和政府部門看到社會工作確實是對老百姓有用的”。熬過半年后,該服務中心終于申請到貴州省民政廳的項目,逐漸步入正軌。 一年后,好友還是選擇了離開?!八吘共皇菍W這個專業(yè)的,所以很難堅持?!睏铌柪斫馀笥训倪x擇?!吧绻C構不像企業(yè)有利潤這一說,社工只是在項目里領一份合理的報酬,所以這個行業(yè)的工資普遍低于企業(yè),但干的活很多很重。”楊陽說。 楊陽發(fā)現(xiàn),業(yè)內有不少年輕人兩三個月領不到工資就會選擇“換個行業(yè)做做”,“畢竟要生活嘛,我們城市小,項目就比較少,工資不高,所以很多人即使有情懷,兩三年后也慢慢被磨掉了”。據他觀察,銅仁市原本有20多家社會工作服務機構,但這一數字在逐年減少?!巴ㄟ^社工服務讓更多人受益”早已成為楊陽深入骨髓的價值理念,“我是學社會工作專業(yè)的,我對社會工作有感情,這份情懷一直支持著我做這份工作,即使再困難我也會堅持”。 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矮屯社區(qū),安置著銅仁市4個區(qū)縣的搬遷群眾2456戶11588人,這里是銅仁市帆錦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常駐站點。 在這里,楊陽的團隊為易地搬遷社區(qū)兒童、留守兒童和城鄉(xiāng)流動兒童提供安全教育、文化傳承、社區(qū)融入、心理支持等社區(qū)兒童服務,幫助孩子們獲得更好的校外陪伴、學習和成長。 去年7月,銅仁市帆錦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通過評審,承接了貴州省民政廳的福彩助餐項目——樂享餐緣助老公益服務項目,為社區(qū)困境、獨居、空巢、留守、半失能老人提供助餐及送餐服務、關愛陪伴入戶探訪服務,發(fā)放助潔助浴愛心包,還成立了老年志愿服務隊,通過社會工作專業(yè)能力聯(lián)動培育社區(qū)老年志愿服務力量。 楊陽回憶,一年冬天,他曾走進一個堆滿廢舊紙殼、瓶子的房子,剛進入就有刺鼻異味,沿著窄細小道走到盡頭,是一張由木板搭起的簡易床鋪,被褥單薄。坐在那里的獨居老人,精神萎靡、雙目無光,“為了省錢,老人一年到頭只吃面條,有鹽無油”。 隨即,楊陽與社區(qū)工作人員商定服務方案,和志愿者幫老人賣廢舊紙品、打掃衛(wèi)生,并從其親人處拿回低保補助。 但現(xiàn)在,這位老人享受了助餐服務,不用只吃面條了。餐食包含兩葷一素、一湯一飯,口味清淡、低脂健康,有時還配有蘋果、香蕉等。 “有些老人自己做不了飯,我們解決了老人的吃飯問題,也緩解了老人的經濟壓力?!睏铌柦榻B,該社區(qū)共有103位老人享受了該服務。 楊陽一次次地體悟著深入基層的重要性。 “打通基層服務的最后一米,服務對象的需求方向就是我們的服務方向?!边@是楊陽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楊陽用老年群體舉例,“我們去老人家里,才能看到床板漏了、浴室地磚容易滑,我們去整合資源、采購新床和洗浴防滑墊,解決他們的問題”。 此前,項目資金被拖欠、籌措資金壓力大常導致機構資金周轉困難、員工工資延發(fā),楊陽時常陷入困境?!吧鐣ぷ鞑拷M建后,各級政府出臺了對社工的優(yōu)待政策,用資金支持社工機構開展基層治理的社會工作服務,培育發(fā)展專業(yè)品牌社工機構,為社工機構的發(fā)展營造了很好的環(huán)境。”楊陽發(fā)現(xiàn),之前很多人不了解社會工作,而現(xiàn)在大眾對社會工作的認知正在提升。 如今,團隊人數由初創(chuàng)時的4人增至12人,大部分為90后,團隊人均收入為3500元。楊陽深知這算不得高薪,但他依舊相信有人愿意加入,“整個行業(yè)的影響力提升了,很多年輕人愿意走向基層?!?br> 楊陽以前喜歡爬山、打球,但現(xiàn)在“沒什么愛好”。什么時候能申請資金做養(yǎng)老助餐,到哪兒找資源給孩子們做活動……這些事他放在心上。 楊陽與妻子劉珂結識于社會服務工作,夫妻二人幾乎將全部時間和精力放在幫扶對象身上,顧不上家里,“當時回老家是想多陪陪外公外婆,但陪他們的時間還是太少,對老人有虧欠”。 楊陽的外公外婆常說,“決定做一件事,就要把這件事做好?!睘樽寳铌柗判牡厝プ鲎约合胱龅氖拢先瞬粌H卸下他的包袱,還時常接濟這個小家庭,兩歲半的女兒也全由老人帶大。 女兒長大些后,跟著父母“泡”在社區(qū)服務中心,矮屯社區(qū)的小孩來服務中心參加安全教育活動時,她會在門口以小主人翁的姿態(tài)迎接,父母忙于工作時,她會溜去玩伴家中做客,過一會兒又被他們送回來——這已是常態(tài)。 “我們不擔心她去了誰家,在社區(qū)服務這幾年,我們和大家就像家人,小區(qū)里的人都認識她。”楊陽的懷抱里,肉乎乎的女兒扎著兩個“小啾啾”,雙頰粉里透著紅。 獨居老人沒有子女在身邊,很容易發(fā)生意外?!皳Q位一想,我們把精力給了這些老小,其實也是替很多在外務工的年輕人做他們不能做的事?!睏铌栒f。 ?。〒吨袊嗄陥蟆罚?!--/enpcont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