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08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皮磊
7月2日, “2016-2017小鷹計劃年度慶典” 在北京東方梅地亞中心舉行。本次活動由友成基金會小鷹計劃舉辦,主題為“致敬社會創(chuàng)新致敬青春”。本次活動也是友成基金會十周年的系列活動之一。
友成企業(yè)家扶貧基金會創(chuàng)始人、理事長、小鷹計劃發(fā)起人王平,友成企業(yè)家扶貧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國務院參事湯敏,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楊團,微軟公司大中華區(qū)首席戰(zhàn)略官彭壯壯,著名作家、資深友成志愿者葛繼延以及資深媒體人郭宇寬等來自公益、教育、傳媒等領域的嘉賓出席了活動。
埋下創(chuàng)新的種子
“小鷹計劃是友成基金會發(fā)起的青年發(fā)展與培養(yǎng)項目,旨在發(fā)現(xiàn)和支持具有天下襟懷的青年,沉潛中國鄉(xiāng)村,用一年時間開展公益實踐,從而超越自我,認識社會,成長為行動力和影響力兼具的領袖型人才。”據(jù)小鷹計劃負責人李佳琛介紹,自2011年發(fā)起至今,小鷹計劃已經培養(yǎng)了130名來自英國劍橋大學、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海內外優(yōu)秀學府的學子,他們深入基層,投身到鄉(xiāng)村建設之中。
“沒去涼山之前,我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對于這個地方的印象僅僅是來源于媒體所報道的懸崖村、毒品、艾滋等,但也正是這些極端的名詞深深地戳中了我,我決定要去那里長期待一段時間。”2016級小鷹計劃學員周音言,選擇了四川涼山作為實踐的項目基地。
2016小鷹周音言
到達涼山一段時間后,周音言發(fā)現(xiàn)當?shù)氐拇迕衩刻斐缘亩际芹幺缛?、蕎麥粑粑、酸菜湯這樣的食物。周音言的同事告訴她,因為涼山地處高海拔,當?shù)卮迕裆钍衷?,在他們活動范圍所能達到的地區(qū)——昭覺縣日哈鄉(xiāng)基本沒有種植蔬菜。
“村民不種植蔬菜,生活在山里的孩子就更缺乏對蔬菜的認知,以及蔬菜種植的常識。甚至我們很常見的西紅柿、茄子這類蔬菜,對他們而言都是極其陌生的。”有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yè)背景的周音言深知這樣的飲食結構是不利于孩子成長的。雖然當?shù)赜辛?ldquo;免費午餐”等項目,但在周音言實踐的中心校,因為路途遙遠,700個孩子吃上蔬菜依然是個老大難的問題。
于是,周音言想到了一個主意:在當?shù)刂行男=⒁粋€小農場。周音言先在網(wǎng)上發(fā)起了眾籌,在大家的支持下,籌到了3000余元作為啟動資金。受到鼓舞的周音言帶領十多個孩子開始了小農場的建設。
“孩子們每天都盼望著。我們悉心照顧著每顆小種子。我每天下午帶著孩子們在小農場觀察種子發(fā)芽、長大。孩子們體驗著全程參與的快樂,同時也感知著生命變化的奇妙。”在周音言的幫助下,當?shù)刂行男T絹碓蕉嗟暮⒆蛹尤肓诵∞r場的建設之中。對于周音言來說,小農場里種下的種子,不僅長在土里,更是種在孩子們的心中。
在小鷹計劃中,與周音言的小農場類似的還有郝堂村的“豆本”項目。劉臻和張志揚在鄉(xiāng)村成立了“十八線工作室”,在郝堂的公共空間里用“豆本”的形式開展藝術教育活動,陪伴孩子們成長。后來,他們收集了小朋友們創(chuàng)造的“豆本”作品,并在北京、上海等地舉辦展覽,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開拓社會創(chuàng)新新視角
同樣是在涼山,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的李冕卻發(fā)現(xiàn)了藝術教育的另一個方向。從去年十月份開始,她利用周末給孩子們開展藝術教育,希望借助藝術課給予孩子更多的肯定與鼓勵。
2016小鷹李冕
在課程開展的過程中,李冕驚訝地發(fā)現(xiàn)這些孩子有著非常棒的藝術直覺和動手能力。“這跟他們生活的土地有關,很多對美的理解與判斷早已融進了身體里,所以他們可以非常精準地尋找到自己想要的材料,并重新組合成某件物品。” 李冕認為,越來越多的孩子重新對他們周遭的生活環(huán)境產生了好奇心,這是一個讓人驚喜的變化。
“這種轉變引發(fā)了我的思考。我在當?shù)厣盍藥讉€月才慢慢意識到自己的偏見并嘗試改變,可對于絕大部分外面的人而言呢?單純告訴人們拋開并改變刻板印象是不可能的,甚至還會強化偏見。那么有沒有一種方式可以繞開偏見,幫助大家換一個視角看待與思考問題,視角豐富了,改變自然就發(fā)生。”李冕認為,孩子們有著與外界溝通的強烈愿望,只是口頭表達能力有限,阻礙了他們的發(fā)聲。
于是,受國外monster project項目的啟發(fā),李冕發(fā)起了“白日夢想家計劃”——讓孩子將頭腦里的“白日夢”畫下來,插畫師選擇其中一幅,根據(jù)自己對所選作品的理解,進行再創(chuàng)作。
讓李冕欣慰的是,該計劃通過網(wǎng)絡得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插畫師們的大力支持。李冕籌集了一萬多元的啟動資金,在今年的六一兒童節(jié)將這些作品整合起來,放在村里的學校集中展示。
李冕表示,正是視角的轉換,讓她對所做的創(chuàng)新也有了不一樣的認識。“當我們談論創(chuàng)新時,往往會期待著某種成果產出,但這一年的生活告訴我,或許我們不該把什么概念都想的太過宏達,從而覺得與自己無關。我認為創(chuàng)新更應該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生活態(tài)度。”李冕認為,用另一種視角去看待事物,需要的是坦然與自信。
體驗最真實的中國
友成基金會創(chuàng)始人、理事長,小鷹計劃發(fā)起人王平女士寄語小鷹
“當代的年輕人,為什么要到農村去?”王平理事長認為,首先是人內心對土地的依戀,深沉的土地能給予人力量和啟迪;其次是人的社會性,農民是這個社會弱勢的群體,作為社會未來的青年更應該去關注他們的境遇;三是精英的責任與擔當,“精英”不應該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而應該成為有精神追求的英雄;最后是修養(yǎng),只有經受困難面對困難,人生才會多一份底色,有了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
“小鷹計劃就提供了這樣的機會,幫助青年在一年間走出校園,走進農村,去做體驗。”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楊團認為,有了這樣的機會,他們可以打開心胸,比較從容地在鄉(xiāng)村生活一年,從而看到最真實的中國,看到北上廣深之外的鄉(xiāng)村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