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為了相隔久遠的“團圓”
2018-11-03 來源 :解放軍報??作者 : 楊洋 方帥
在一個民族的發(fā)展圖譜上,英雄是最閃亮的精神坐標。
據(jù)民政部統(tǒng)計,近代以來我國約有2000萬名烈士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英勇犧牲,但其中僅有193萬人留有姓名,而在這些留有姓名的烈士中,還有相當一部分尚未找到他們的后人。
白頭皓首,陰陽相隔。團圓,這種尋常人家拈手可得的幸福,對這些英烈和他們的后人而言,卻奢侈不可得。
今年6月,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廣播電視部聯(lián)合今日頭條及17家國內主流媒體,共同發(fā)起了一項名為“紅色血脈—尋找革命烈士后人”的公益計劃,旨在利用網絡技術手段為烈士尋找失散的后人。
隨著活動的深入開展,越來越多的組織和個人開始加入到這項公益行動中來。截至目前,已經成功為115名烈士找到后人。
網絡技術介入前,烈士尋親是一種漫長的存在
深秋時節(jié),巴蜀大地層林盡染,秋色醉人。
位于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的川陜革命根據(jù)地紅軍烈士陵園內,一座座潔白的墓碑整齊佇立,一塵不染。
作為全國規(guī)模最大的紅軍烈士陵園,這里長眠著25048名紅軍烈士,其中有姓名記載的外省籍貫紅軍烈士218人,但其中有后人祭掃的不足10位。
事實上,川陜革命根據(jù)地紅軍烈士陵園里許多烈士與親人失散的境況并非個例。2014年,散葬在南疆鐵路沿線12個偏僻山坳里的200余名鐵道兵烈士統(tǒng)一遷葬到新建的新疆和靜縣烈士陵園。接下來的幾年里,和靜縣民政局在各大網站發(fā)布信息尋找烈士親屬和后人,然而只有十幾名烈士親屬與他們取得了聯(lián)系。
受時代條件的限制,許多烈士在犧牲時,部隊沒有辦法聯(lián)系到他們的親屬,而民政部門頒發(fā)的《革命烈士證明書》上,也大都無法確定烈士埋葬的地點。
因此,在網絡技術介入前,烈士尋親是一種漫長的存在。川陜革命根據(jù)地紅軍烈士陵園管理局宣教科科長李坤蓉告訴記者,近些年來,陵園曾經接待過2例前來尋訪的英烈后人,“他們的尋訪過程非常曲折艱辛,從青蔥年華到兩鬢斑白,大半生悄然逝去。”
“更讓人憂心的是,時間不等人。”李坤蓉表示,隨著對烈士尚有記憶的親屬帶著眷戀和遺憾相繼逝去,第三代之后的親屬尋找的動力也會減弱,烈士和家人恐再無“團聚”的機會。
“幸運的是,網絡技術的發(fā)展讓我們看到了希望。”據(jù)川陜革命根據(jù)地紅軍烈士紀念館館長薛元勛介紹,直到和“紅色血脈——尋找革命烈士后人”公益計劃取得聯(lián)系后,他發(fā)現(xiàn)這個辦法可以打破時空限制,消弭信息流通的障礙。
一條手機推送,讓他發(fā)現(xiàn)找到曾祖父的希望
36歲的肖琳對曾祖父肖永貴的全部了解都來源于一張有些破損的紙張——它質地輕薄、紙面泛黃,存世時間幾乎是他年齡的2倍。
這張《革命烈士犧牲證明書》用繁體的毛筆字寫道:肖永貴同志于1929年8月參加革命工作,在紅四方面軍一師二十九團任團政治委員,不幸于1933年5月26日在四川省洪口鎮(zhèn)光榮犧牲……
沒有別的遺物,也不知肖永貴葬在何處,從1954年拿到這張證明起,肖家人就開始了漫長的尋親之旅。從爺爺、父親再到肖琳,64年過去了,找到的希望似乎越來越渺茫。
直到今年7月13日,肖琳看到本地一位朋友分享了一條今日頭條APP推送的尋找烈士曾紀奎后人的消息,還附上了聯(lián)系電話。
肖琳看到的這條推送,正是“紅色血脈——尋找革命烈士后人”公益計劃采用的技術手段。據(jù)今日頭條“頭條尋人”項目組負責人曾華介紹,他們將烈士信息收集起來,依托大數(shù)據(jù)分析,利用精準地域彈窗技術,將尋親啟事推薦給烈士戶籍所在地的用戶。憑借著龐大的用戶量,這種尋人模式曾創(chuàng)造過5分鐘內找到走失者的紀錄。
看了曾紀奎烈士的信息,肖琳激動起來,曾紀奎和曾祖父既是老鄉(xiāng),又在同一支部隊,說不定曾祖父也安葬在那里。
肖琳撥打電話詢問,川陜革命根據(jù)地紅軍烈士陵園的工作人員承諾盡快答復。僅僅幾個小時后,肖琳就收到了回復:陵園工作人員騎著自行車,在山上確認了肖永貴烈士墓碑的位置。
至此,肖家三代人的尋親之旅終于結束,而更多烈士后人的尋找也已經在路上。據(jù)曾華介紹,除了川陜革命根據(jù)地紅軍烈士陵園外,他們已經與南京雨花臺烈士紀念館、淮海戰(zhàn)役紀念館等全國68家烈士陵園和烈士紀念館達成合作,共尋英烈后人。
42年后,一場穿越3600公里的祭奠
42年,是杜三元烈士的兄弟們尋找他的時間,歷時大半生,青絲變白發(fā)。
3600公里,是湖南益陽到新疆和靜的距離,是杜三元烈士與家的距離,橫跨大半個中國。
8月7日,新疆和靜縣烈士陵園,來自湖南益陽的杜建華、杜清明、杜仲春、杜征兵兄弟四人,第一次見到了哥哥杜三元烈士的墓碑。
“去年父親臨終前,把我們幾個叫到床邊,囑咐我們一定要找到哥哥的安葬之地。父親對哥哥思念,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杜仲春說。
墓碑的碑文記載著杜三元烈士的生平:杜三元,生于1953年4月,湖南省南縣(人),1973年入伍,中共黨員,1976年10月,修建南疆鐵路犧牲。
兄弟四人輪流跪在哥哥墓前,磕頭祭拜。42年的思念,盡在其中。
“母親年紀大了來不了,但她非要把我們送到火車站。現(xiàn)在我們也都已經五六十歲了,以后就讓你的侄子們來看你。”弟弟杜征兵說著,眼淚流了下來。他從背包里取出一個紙盒,里面裝著家鄉(xiāng)的一捧土,沿著哥哥的墓地,撒了一圈。這捧土,是8月5日上午,兄弟四人專程回老家從父親的墓地旁取來的。“希望哥哥能感受到父親對他的思念。”杜征兵說,取土的時候,他們告訴父親,馬上要去看望哥哥了。
8月9日,杜建華兄弟四人回到老家,把從哥哥杜三元墓邊取回的一捧土,撒在父親的墓前。“希望哥哥的英魂隨著這捧土,能回到家鄉(xiāng)。”
42年后,杜家的父子、兄弟通過這種方式“團聚”了。像他們一樣,更多尋親的家庭正在得償所愿。據(jù)和靜縣民政局統(tǒng)計,自從尋找烈士后人的信息發(fā)布后,目前已有22名烈士家人前來祭奠,還有很多人已經和民政局取得聯(lián)系。
尋找,更是為了追尋
9月19日,江蘇省徐州市淮海戰(zhàn)役烈士紀念塔英名墻前,石刻師傅神情專注,一筆一劃,刻下了烈士王尚驤的名字。
王尚驤,1948年在淮海戰(zhàn)役的前平莊戰(zhàn)斗中負傷,后于野戰(zhàn)醫(yī)院犧牲。70年后,王尚驤終于和他犧牲的戰(zhàn)友們“團聚”。
隨王尚驤一起“歸隊”的,還有一封他的孫輩捐贈的家書。這封家書是王尚驤在臨終前所寫,信中這樣寫道:“偉大的淮海戰(zhàn)役勝利結束了,我的腦子受了炸彈的震動,在醫(yī)院住了一個多月,每天吃雞子面條,看護員是那樣的和氣。回想我為國家并沒盡多大責任,政府就這樣招待我,那只有等病好了,再去為人民立功作為報答吧!”那份真摯的情感,那些樸實的話語,穿透70年的時光后,仍然令人動容。
記者了解到,早在2014年,淮海戰(zhàn)役烈士紀念塔管理局就開始啟動淮海戰(zhàn)役親歷者口述史采集工程,迄今為止已經在21個省市采訪到淮海戰(zhàn)役指揮員、戰(zhàn)士、文工團團員、衛(wèi)生員、解放區(qū)民工近600人。
“與尋找烈士后人公益計劃項目組取得聯(lián)系后,我們對淮海戰(zhàn)役親歷者的搶救性采訪得以進一步提速。”管理局局長蔣越鋒介紹,此次和王尚驤一起“歸隊”的烈士共有13人,他們的名字被補刻到淮海戰(zhàn)役犧牲烈士英名墻上,針對他們后人的尋訪工作也已逐步展開。
“這項公益活動的意義,不僅在于幫助烈士后人找到為國捐軀的先輩安葬之地,更在于這個尋找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追思和緬懷的過程,有助于讓大眾尤其是青年人了解英烈事跡和革命歷史,傳承革命精神,賡續(xù)紅色血脈。”蔣越鋒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