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19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蘇漪
春節(jié)過后,開學在即,“互+計劃”美麗鄉(xiāng)村網絡公益課程在迎來新學期之時,公布了全新的公益課程表。
自2015年滬江發(fā)起“互+計劃”以來,網絡公益課程已經為大量鄉(xiāng)村學校補齊美術、音樂、手工、外教英語等當地最匱乏的素質課程。滬江招股書顯示,截至2018年8月31日,“互+計劃”為海內外5000所學校提供了免費的網絡課程,向15萬鄉(xiāng)村教師提供系統(tǒng)性幫助,惠及鄉(xiāng)村學生逾百萬。
江西張敏老師的“互+”緣
江西吉水縣八都南溪小學,正在為2019年新學期網絡課程做準備的張敏老師,依然經常想起未引入“互+計劃”的日子。
2017年9月,工作三年的張敏接下了一個艱巨的任務:獨自負責一個新教的教學點——江西吉水縣八都南溪小學。“此時的我滿腔熱血,也不知道有什么困難在前方”,發(fā)現自己有些托大時,很多問題已開始萌芽。
面對教學點的9個孩子(1個一年級和8個學前班的小孩),張敏逐漸發(fā)現困難遠遠比想象的更多,張敏說:“在他們這個年齡段,美術和音樂是挺重要的,而我只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畢業(yè)的,不會簡筆畫,連簡譜都認不全,我教不了他們音樂、美術。”于是張敏不得不采用當地村小極為普通的教學形式——美術課,發(fā)給他們美術本,愛怎么畫怎么畫。“看著孩子們簡單線條圖下的房子,太陽、小人兒,有點心酸,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音樂課,我只會幾首簡單的兒歌,然而他們都會了,也漸漸地失去了樂趣。”張敏嘆息道。
第一年的教學任務結束后,張敏開始反思:雖然孩子不多,但他們到底獲得了多少?上過幾節(jié)美術課?上過幾次音樂課?繪本課呢?又有幾次挑戰(zhàn)過美術還有音樂?張敏給出的答案是——0。
新的一年,一年級2個人、6個學前班的孩子,張敏陷入迷茫。
2018年暑假,張敏參加了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農村小規(guī)模學校聯盟的培訓,并認識了很多同在村小的同仁。交談中,張敏第一次聽說“互+計劃”網絡課程。“河南商丘王二保小學李志磊校長給我建議,你這種情況用互加課程真的很合適,學生人數少,就你一個老師,誰都可以顧得上;丹江口的張一鳴老師和我同寢室,晚上給我做了一個大致的講解,再次建議我用‘互+計劃’課程,還告訴我過幾天有新課表發(fā)布。”張敏回憶道。
出于對補齊素質課程的愿景,張敏在新學期跟著互加大課表選修了4門課程:彩虹花晨讀、陽光音樂、彩虹花繪本閱讀、夏加兒美術。之所以選擇這四門課程,張敏有著自己的看法:“彩虹花繪本閱讀,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尤其對于村小的孩子來說他們在家的閱讀量幾乎為0;夏加兒美術和陽光音樂,是我最為看重的兩節(jié)課,工作前4年,孩子們從未真正上過此類素質課程;彩虹花晨讀,擴大學生閱讀量,同時也為他們的晨讀換換口味。”
跟著課程,張敏老師記錄下來孩子們的轉變。從最開始怯生生地說著自己的名字,到和伙伴聊天,說著自己的爸爸媽媽的名字,以及他們的愛好;從剛開始上臺就戰(zhàn)戰(zhàn)兢兢,到現在講臺上輪流讀課文的從容;從最開始不敢到黑板上來完成小練習,到現在紛紛舉手爭搶上臺機會;從最開始上課的時候不敢直視老師,到現在可以非常從容回答問題,大聲表達自己的想法;從難過的時候只敢自己哭鼻子,到現在可以告訴老師他的情緒,以及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緒……家長們也向張敏“匯報”:原來孩子在家不說話,現在會和父母聊學校發(fā)生的事情和同伴發(fā)生的事情……
村小、教學點缺乏專職的音樂和美術老師,這是鄉(xiāng)村教育的通病。如今,一根網線、一臺筆記本就解決了音樂和美術課難題。上學期結束,南溪小學教學點語文數學期末考試成績“非常好,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對于新學期,張敏老師也開始展望,除了全新的融合課表,還準備了相應的課程材料和工具。
互聯網帶來的村小變革
據東北師范大學發(fā)布的《中國農村教育發(fā)展報告2016》顯示,2015年,全國共有不足100人的鄉(xiāng)村小規(guī)模學校111420所,不足10人的鄉(xiāng)村校點達3.39萬個。這些學校地處偏遠,存在缺師資、缺課程、缺資源等問題,教育質量難以保證。張敏老師所在的不足10人的教學點,全國還有3.39萬所!僅憑著一腔熱血,一位老師能帶著鄉(xiāng)村孩子走多遠?
無獨有偶。在廣西梧州蒼梧縣獨村校教學點,16個孩子也只有一位老師。執(zhí)教數十年的教師車敏榮如今已年過60,達到了退休年齡。但車老師依然申請繼續(xù)留在獨村校,因為他擔心自己一旦退休,當地的孩子們將面臨失學。
雖然年過60,但車敏榮老師的課堂十分“前衛(wèi)”。引入“互+計劃”網絡課程后,不僅學生們有了美術、音樂、書法、閱讀課,車老師自己也常常通過網絡與全國各地村小學校教師一起交流分享,大山身處、獨自一人的教學點工作毫不孤單。今年,車老師所在的廣西梧州也開通了自己的“長洲公開課”,包含音樂、美術、科學等課程內容,其中長洲音樂課還成為“互+計劃”大課表的優(yōu)質公益課程,面向全國村小開放。
除了老當益壯的資深教師,鄉(xiāng)村學校也不乏剛剛畢業(yè)的年輕教學者。在江西贛州寧都小布教學點,兩個“90后”大男孩帶著8個“小布娃娃”學習最優(yōu)質的網絡課程。如今,這里已成為全國村小的明星教學點;用互聯網學習優(yōu)質同步課程,也演變?yōu)榻鲗幎妓写逍〉某B(tài)。由于互聯網助力鄉(xiāng)村教育均衡發(fā)展的突出貢獻,2018年12月,央視、中國教育電視臺等權威電視媒體紛紛對寧都教育做出了專題報道。
江西寧都只是“互+計劃”在全國推進的一個縮影。目前,全國各地越來越多的教育部門紛紛推出文件,進一步加強互加計劃美麗鄉(xiāng)村網絡課程的整體推進工作,并稱其“不僅僅是解決教育均衡的重要舉措,更是提升鄉(xiāng)村教育活力的全新方式,用低成、大規(guī)模、可復制、可持續(xù)的方式,讓村小教學點的課程完全可以與城市名校同步,讓每一個孩子享受優(yōu)質而公平的教育不再是夢想”。
不論是已經退休的代課教師,抑或是剛入職的鄉(xiāng)村青年教師,在“互+計劃”的大家庭中,曾經孤獨的山區(qū)、鄉(xiāng)村學校被連成一片,所有的獨村校都不再孤獨。
“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互+計劃”發(fā)起人、滬江創(chuàng)始人兼CEO伏彩瑞認為,解決教育公平的問題不能僅通過一塊屏幕,振興鄉(xiāng)村教育要發(fā)揮群體的力量,“當我們一群人在一起,我們不會孤單、不會疲倦,能夠一直前行。滬江、‘互+計劃’和合作伙伴們會繼續(xù)把互聯網教育公益做下去?,F在我們已經支持了5000所學校,未來這個數字將會持續(xù)的、快速的放大,最終借船出海、揚帆遠航。”
新學期在即,“互+計劃”2019年全新的美麗鄉(xiāng)村春學期網絡公益課程表也已推出。在教育公益領域,滬江“互+計劃”將運用互聯網技術聚合更多的社會資源,為鄉(xiāng)村學生、鄉(xiāng)村教師、鄉(xiāng)村學校乃至鄉(xiāng)村教育,帶來更多能量和希望。(蘇漪)